本帖最后由 huegg 于 2016-7-10 04:32 编辑
7.12 周二(集训第23天)阴晴不定,清风不时,深夜有雨 训练内容:热身跑(*1圈) 准备活动(头部运动、肩绕环、扩胸运动、体转运动、俯背运动、两腿交叉体前屈、弓步压腿、侧压腿、膝绕环、活动手腕脚踝) 慢跑(*5圈) 变速跑(*11圈) 立卧撑|男(12-14-12);俯卧撑|女(12-14-12) 卷腹(20-25-20) 马步(60s-90s-60s) 俯背后仰(15下*2组) 举腿(15下*1组) 提踵(*2轮) 时间:21:15-22:37 地点:本部上弦场、翔安一期操场 人员:本部——何辰祥、侯星志、胡嘉舜、王睿、杨雪瑛、俞方舟、郭栋(陪练)、丁敏(陪练)、骑行队队员 翔安——董鹏飞、卢梦雄、骑行队队员 请假:吴镇宇(腿伤、脚伤尚未痊可)
不知不觉,第四周悄然到来,集训已经趋近尾声。谁想起云顶山的踉跄脚步,谁留恋雪山岩的载歌载舞,谁遗憾尼伯特的敷衍潦草——白白耽误仙灵旗的征途。看过了南普陀的骄阳与阴郁,邂逅了翔安的晨光与晚霞。在一期与上弦,顶着同一片星空奔跑,留下多少汗水,还有多少令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快慰、有些人遐想的哦哦啊啊。 一起走过的日子,是在厦大的第一个小学期,是你、是我、是他——是我们的独家回忆。
第四周开始进入恢复休养阶段,体现在训练内容上首先就是变速跑圈数较上周减少一圈。我有时觉得,变速跑要比冲刺舒服些——只不过是偶尔快一点的慢跑嘛,有时候人多可能一圈都冲不了3次呢。但每个人适合的不一样,想来超越和小奇不一定会同意我...不过只要尽力了,实现自己的突破就好,并不要跟其他人比个快慢。这一点,觉得大家都应该注意注意,在冲刺中完全可以较量一番,但变速是一支队伍的奔跑,慢的要奋力,有余力者也要有所保留,尤其是冲到头后要尽快减速(当然不要减的太猛,顺畅些,保护膝盖),保证非冲刺的大部分人匀速慢跑的节奏,不要一阵猛跑,强行带节奏,爽了一个人,累坏一支队。也许是天气阴凉,也许是心理畅快,以往雪瑛一枝独秀的女队今天集体猛了起来,从一开始即挑衅之音不绝于耳,大有不挫雄风不罢休之势,令人不禁心生惧意,又倍感骄傲——这就是徐妈的女儿,豪气不输男儿,巾帼不让须眉。
走走停停,兜兜转转,微喘着绕着圈。大战之后的宁静,间或些微的嬉闹声,远远打破每个人晃荡着的休憩。直到...“过来围圈”,这一大抵是协会被重复次数最多、“被理度”最低的要求,从侯老师嘴中跑出来,夹杂着“真是的”“都没人听”的抱怨。圆桌会议、多人就餐餐桌常为圆形,围成一个圈似乎会使人们更乐意交流、分享,常规训练也是如此。爽对着辰祥隔空喊话,咨询学长“我们哪一年课最多”,收到“我们大四课不多”的回复;延萍这边凑凑、那边凑凑,安排分配着出征仪式的工作;玮熙指出马步之所以叫“马步”是因为蹲踞姿势很像骑马,赢得了方舟王睿等傻孩子的恍然大悟,以及辰祥星志“骑驴、骑骡子、骑牛都很像”的拆台...哪里需要专门的团队建设环节呢?在一起普普通通的每时每刻,都是难以忘怀的一点一滴。
就像每次体训、每次外出,第23天的训练也没有例外,很快就走到了尽头。训练的一个多小时仿佛小时候妈妈限制的玩电脑时间,珍贵、易逝、结束了也总想要赖一会儿。显然我不是一个人。仰望星空,闲话往来,上弦场的假草皮此刻就是我们最舒适的温床。然而我却没有沉溺其中,为了一个只对我特别的原因。
体训日有人过生日,过几岁就跑几圈,该当是个传统吧。从今天开始,2016卡鲁雄峰登山队再也没有18岁以下及18岁的孩子了,该长大了。挂上耳机,踏着怒放的生命合拍的节奏,迈步跑道——总有些路要一个人走,体会孤独才更懂得陪伴。在逐渐空荡的上弦场独自补跑3圈,凑够自己的19,在音乐停歇的间隙,听到一串轻呼、一串脚步。我亲爱的脚步,我亲爱的孤独。
顺致感谢,记得或不记得,谢谢每个陪伴我的你。
你的快乐伤悲,只有我能体会,让我再陪你走一回。
胡嘉舜 2016.07.13
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