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98|回复: 0

[2016年冬训] 2016年冬训个人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9 12: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eing 于 2018-4-16 12:47 编辑

      这次冬训是协会第一次去四川,相比较北京而言,四川更契合雪山环境,不过也存在交通不便、花销较大等缺陷,有利有弊,但个人觉得去四川还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次冬训分为双桥沟冰上技术训练和大峰雪山技术训练两个部分,所以我也从这两个部分作如下总结:
双桥沟训练
      双桥沟的训练分为三个部分:攀冰、冰坡行走、救援。
      关于攀冰——我对于攀冰的态度是:学会就好,不过分追求高度、速度、次数。因为攀冰有较大风险,而且对于我们来说风险并不完全可控。今年沟里就出了多次事故,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前辈坠亡,我们自己也出现了掉冰镐、掉冰爪等现象,这都是十分危险的。(一点儿题外话,今年出事故的新闻我爸妈也看到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瞬间倒塌。)对于我们大学生登山来说,在雪山中真正用到攀冰的地方很少,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比较简单的冰面。我们攀几次冰也并不能收获多少技术,顶多算作一种体验,当然如果以后要走登山这条路,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建议以后冬训可以适当压缩攀冰的训练时间,留给更需要训练的地方,不妨把一些基本功练扎实了再说。
      关于冰波行走——相较于攀冰,冰坡行走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去年暑假的格拉丹东,换鞋处出来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冰坡,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在完全没有保护、没有路绳的条件下,还是走得颤颤巍巍。所以冰坡行走的技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连走都没学会,就不用说跑了。以后冬训中一定要强调冰坡行走的重要性,不能因为训练枯燥就抵触。
      关于救援——这一部分算是我们的软肋,一是我们平时训练得较少,二是现实环境中我们用到的可能性也很小。以后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户外急救培训,这不但对于协会以后的发展有帮助,对于每个队员自身以后参加户外活动也是有益的。今年的救援培训,教练讲得很详细,基本都涉及到了,但是对于新队员来说掌握得并不是很好。由于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身实践,所以也错过了一些学习机会。建议以后在校期间就把基本程序练熟,之后到冰上操作就快捷很多,收获也更大。
大峰训练
      大峰的训练分为三个部分:滑坠制动、修路、高海拔环境适应。
      关于滑坠制动——大峰的雪况还比较好,只是没有特别明显的雪坡,训练有些不方便。但由于大家在学校里已经基本熟悉了几种制动姿势,所以动作上没有太大问题。如果条件允许,以后可以模拟雪山真实环境,实现突然制动,而不是准备好姿势在那儿滚来滚去,这样也没有太大意义。
      关于修路——修路对于大部分新队员来说可能都用不到,但作为一种技能还是有必要去了解了解。协会一直在倡导有朝一日能实现自主攀登,但苦于环境及技术限制一直没能实现。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老队员钻研钻研,实现一次自主攀登,比如拿哈巴练练手。
      关于高海拔环境适应——今年冬训队员的身体状况都还比较好,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原反应,只是有部分队员有头晕症状。队医工作也很到位,一直服务同学忙前忙后,保证了大家的身体健康。
      最后说说冲顶的事。今年不止一个新队员问我,既然冬训选的山很简单,为什么不安排新队员冲顶,也让他们体验体验。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今年1月1日过后,四川登协颁布了新的登山审批规则,所有5000+的山都必须要审批,不能擅自攀登,不然出事故不负责且不承认登顶,协作和队员的比例限制在1:4即一名协作最多只能带4名队员。显然我们冬训不可能安排五六名教练,几十个人去冲顶也是不可能的,山顶都站不下。基于此,作出了只让有雪山经历的队员冲顶的决定。另外如果可以,以后冬攀队和冬训队可以分开运作,此事再议。
      总的说来,这次冬训收获还是很大的,大家也都相处融洽,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愿若干年后,我们都还记得这段往事,没有雪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6-9 07:57 , Processed in 0.1248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