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50|回复: 8

[建言献策] 关于2019年组织分赴北京与四川两地的两支冬训队的一些想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2 14: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于2019年寒假组织分赴北京、四川两地的
两支冬训队的一些想法


1、2019年的两支冬训队状况设想:
    分别聘请双桥沟沟内当地攀冰者和山鹰社资深老社员作为教练,执行先锋挂绳、撤站等操作,并培训队内老队员进行高阶技术训练,例如“假先锋”。每支队伍13-15人,其中4-5名老队员,男女比例问题不大,但不能太离谱。训练分为基础冰雪技术+攀冰,以及雪山模拟两部分。日程约12-15天。四川按照双桥沟+日隆镇+四姑娘山大峰、二峰进行,北京按照云蒙峡/天仙瀑/桃源仙谷/其他冰瀑+山鹰社岩壁+东灵山/小五台/其他在京社团常用拉练路线进行。

2、组织分赴两地的两支冬训队的必要性:
    (1)人力输送:目前协会在外国人管理、野外活动管理、外出交流活动管理、资料管理、网络建设、医疗卫生能力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其他难以穷举的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紧急程度和重要性的缺陷或可优化之处。其中一些仅仅属于不够好,但其他一些属于发生可能性较小,一旦出现问题却会对协会造成相对致命的打击,与前者一样是我们暂时无力处理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减少协会工作与增加协会工作人员数量、提高协会工作人员质量是三种可选途径。第一种在此暂且不论,后两种应结合进行。在攀岩队的基础培养能力遭到攀岩队现任主要负责人否定的情况下,冬训队就成为了已知唯一能够提供对协会具有充足基础认知、理解和认同的工作人员的来源。为此,建立两支冬训队,使得假以时日协会能够逐渐形成达到目前两倍规模的新会员基础培养能力,成为人力输送的必须要求。
    (2)对外交流:16年开始前往四川进行冬训后,与北京方面的联系便趋于消失。交流对于了解国内高校户外的整体环境状况很有必要,失去联系意味着对别人失去了解,意味着获取资料、经验的重要渠道被一定程度堵塞。此次赴北京交流经验表明,线上交流无法取代线下的实际接触。协会想要逆势而动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交流,获取他人信息的同时,主动输出。为了满足与不同地区社团保持稳定线下接触的需要,应组建分赴北京、四川两地的两支冬训队。将隔空接触(如寄快递送台历等)与线下实际接触相结合,使得与各地“兄弟社团”建立更具实际意义的关系成为可能。
    (3)技术进步:技术,是登山户外类社团在一般活动组织层面区别于其他社团之处。要想实现登山队、冬攀队、攀岩队、骑行队等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大的人数基础不可或缺。扩大冬训队基础培养能力规模,为各后续队伍提供足够的队员基数,从而使得真正具有优中选优意义的选拔成为可能。选拔出更多包括技术水平在内的综合素质优秀的队员才能将每次技术进步的结果固化并继续创造进步。
    (4)会员融入:目前每年纳新约250人,仅不到1/10能够参加冬训,更少的人有机会前往雪山。冬训培养一个新会员对协会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实际上对于新会员来说就是融入协会的基础途径。而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却仅能接受不到1/10的新会员。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方法。其一,以冬训为主要途径同时大力发展平时活动作为辅助途径,这也是目前实际在做的,但是平时活动安排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存在着诸如与协会精神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外出徒步活动数量不够多等问题,因此其辅助作用也令人不够满意。其二,即扩大冬训这种主要途径的容纳量。在尽可能不降低门槛的条件下,为更多会员创造出参与冬训的可能性。
    (5)队员体验:一般而言,较大规模的队伍会因为人数多导致个体接触以及所得资源被“稀释”,进而导致队员感受质量不如较小规模的队伍。具体来看,如每人每半天可以攀冰的次数、可以修路的次数等。由于前述几条的原因,冬训队总人数需要增加而非减少,因此在只有一支队伍的情况下压缩人数显然不可取。要想增加队员间接触以及各人所得资源,增加队伍数量是必须的。
......

3、组织分赴两地的两支冬训队的重要性:
    (1)老队员“福利”:在两支冬训队组织的初始阶段,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冬训容纳量与实际队员数量的关系将处在前者大于后者的状态,此时对于想要再一次“体验”冬训而非承担“老队员责任”或者达不到承担“老队员责任”标准的老队员而言就有了再一次参与冬训的机会。现阶段,老队员数量有所增加,上述两种情况都有出现,但在有可能挤占新队员名额的情况下其参与意愿会遭到拒绝。这当然是出于协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每当协会现实的时候便会显得十分冷酷,令人心寒。在要求老会员理解的同时,我们也理应尽可能创造更多机会。
    (2)老队员扩容:对新会员基础培养能力的扩大,一方面会对老会员进阶(此处“进阶”并非特指技术水平上的进阶,而是针对包括技术水平在内的个人综合素质任意方面的进步)培养能力的扩大提出要求,另一方面也为老会员进阶培养能力扩大提供条件。对于具有至少一次冬训经历的老会员,有更多机会成为一名能够承担起对协会责任的老队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好的成长和改变,这也是协会的意义所在;对于协会,能够获得更多具有多于一次冬训经历的老队员,承担起对协会的责任。
    (3)多样化选择:不同目的地的训练环境、训练安排与人文环境等都不尽相同,意味着不同的体验,可以适应不同会员的要求,能够为新老会员参与冬训创造新的吸引点。对协会组织者的能力要求也会有不同。同时,多一个选择,多一份保险。在一个训练地点突发性地出现某种不可预知的不利条件导致一段时期或永久不可用时,还有其他可用的、体系健全的、熟悉的冬训地点。
......

4、可能存在的问题:
    (1)老队员不足:两支冬训队各自的人数可以少于原先一支冬训队,但是老队员数量不能简单地按比例缩减,老队员的需求量不会减少那么多。预计一支15人的冬训队应有至少4-5名老队员,以保障老队员对新队员的基础带动作用和对协会精神文化的传承作用。这样两支队伍加起来预计需要8-10名老队员。根据最近一次冬训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对协会一段时间以来老队员情况发展趋势的判断,通过努力为19年寒假找出所需数量的老队员是有可能的。
    (2)装备不足:根据最近一次冬训情况,目前协会冬季露营装备可以满足一支约20-25人冬训队的需要,冰雪技术装备通过协会提供、双桥沟沟内租用、向其他高校借用或租用同样勉强可以满足。
    (3)两支队伍在校集训期间的协调
    (4)对北京冬训环境的不熟悉
    (5)新队员扎堆报名某一支
    (6)老队员扎堆报名某一支
    (7)结束后不同队伍新队员对“冬训”形成差异化的认识
    (8)出现安全问题的风险是原来一支队伍的二倍
    (9)与兄弟社团沟通出现问题,没能获得教练或装备支持
......

5、我暂时想到的老队员备选名单:有没有可能;有影响的事
    略
    想要组织两支冬训队,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是在去年准备冬攀的同时就有的想法,本学期已经报理事会正式通过。要做,就不能等到今年登山结束,下一次冬训要来了再开始准备。以上是我考虑的一部分内容,原本目的是供理事会以及理事会委派的两支冬训队筹备小组参考,觉得这部分内容没有需要保密的,公布出来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此事,所以发到登山角。这样,不论是有意参与筹备两支队伍,还是有意参与19年冬训,都可以早作打算。
    全加粗应该就不会看瞎了?

huegg
2018.05.0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8-5-12 15: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加粗应该就不会看瞎了?


最好再加大点行间距
发表于 2018-5-12 15:3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考虑过北京白河地区现状?北京市水源保护地,现在绝大多数岩场关闭,各类活动受到政府大力阻扰?能否顺利开展冬训相关活动?

点评

靠近水源那边都封了啊 我之前就只能去靠山的 新开的云蒙峡都进不去 天仙瀑也不让进  发表于 2018-5-22 13:17
白河并没有关闭啊,前两周人大攀岩队还去那边野攀了。桃源仙谷和天仙瀑目前也是可以进的,1月份去过桃源仙谷。不过确实有听说未来会严控的传闻,应该还不至于完全限制。  发表于 2018-5-12 15:40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6: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NATSU 发表于 2018-5-12 15:30
有没有考虑过北京白河地区现状?北京市水源保护地,现在绝大多数岩场关闭,各类活动受到政府大力阻扰?能否 ...

至少北京高校大部分的主要冬训地都还是在北京周边的,之前清明去的时候每个学校都有问道过冬训的相关情况,也没看出拜访的六所高校有任何一个存在冬训不能正常进行的担忧,但是对于平时的很多路线受阻这一点是明白表示了的,所以我觉得目前在北京开展冬训政策方面问题应该不大。如果几年后不行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是否还有其他冬训地点组织第二支冬训队。
也询问过山鹰社能否提供帮助,现任社长梁均鋆表示可以在教练等方面提供帮忙。
发表于 2018-5-12 17: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ing 于 2018-5-12 17:17 编辑
此时对于想要再一次“体验”冬训而非承担“老队员责任”或者达不到承担“老队员责任”标准的老队员而言就有了再一次参与冬训的机会

协会需要一些针对已离校会员的《老队员选拔标准》,冬训队、雪山队、骑行队在这方面都还是空白。有时间倒是挺想再去一次天仙瀑的,明年星志、树旺、志婷、佰凯也都在这边,扬宪应该没空,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胡会长尽管言语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23:0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Being 发表于 2018-5-12 17:16
协会需要一些针对已离校会员的《老队员选拔标准》,冬训队、雪山队、骑行队在这方面都还是空白。有时间倒 ...

以前也没有这方面需求,慢慢的老队员数量增加才会在冬训、雪山和骑行当中一点点体现,随着情况变化以后应该会有的,至少会有相应的成文办法,也许没有“标准”那么严格。
( ̄▽ ̄)/
发表于 2018-5-15 17: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Being 发表于 2018-5-12 17:16
协会需要一些针对已离校会员的《老队员选拔标准》,冬训队、雪山队、骑行队在这方面都还是空白。有时间倒 ...

哎呀!真是羡慕你们北京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5-5-11 12:39 , Processed in 0.2186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