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登山的摄影就是按部就班地拍照、记录,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总结的。加之到了本营我就开始高反,很多照片都是刘赫他们拍的。这里主要总结一下摄像和纪录片制作的工作。
我很早开始就对视频剪辑或者说电影剪辑有浓厚的兴趣,一些看似无关的片段巧妙的拼接在一起,便能传达导演的奇思构想,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之前也剪过一些短片,但大部分都是视频+配乐的形式,相对比较简单,最大的难度可能就是选配乐和踩点。很早就想尝试拍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电影或纪录片,但一直没能实施。去年冬训本想着手去做,但发现很难兼顾摄影和摄像工作,最后视频素材远远不够用,甚至连一个流水帐都凑不出来,只留下了寥寥几个视频片段。今年登山队一成立我就打算把摄影摄像的工作重心放在纪录片制作上,所以前期后期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视频素材及采访的拍摄,再加上最后的剪辑,工作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好在最终呈现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接下来就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希望能帮助之后想做类似纪录片的人。
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往往和拍电影类似,分工明确,导演、摄像、收音、剪辑等等工作都由不同的人负责,所谓术业有专攻。但这些对于我们这种小作坊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导演一肩挑,什么都要会一点,才能手搓一部纪录片出来。所以下面的经验主要是关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下,尽量讲好一个故事,不要让最终的结果过于粗制滥造。
前期构思:
前期构思非常重要,在拍摄前就要想好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大致故事线以及要拍摄什么样的片段,这能为后面节省不少时间。
我选择的是以采访为基础的表现形式,因为感觉技术难度最低,既可以替代旁白,也可以一定程度弥补拍摄上的短板,撑起整部片子。具体来讲,就是以采访队员、让他们讲故事为主线,穿插实际攀登的镜头,这样即使在素材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讲清楚整个攀登的过程。
故事线对于登山队来说应该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前期准备、进山、攀登、登顶/没登顶、下撤、下山后的感悟等等。但为了避免流水帐,这一部分可以借鉴电影剧本写作中的三幕剧作法则:交待背景、冲突对抗、结局。对应到登山上,第一幕可以是前期的准备与进山,第二幕可以是在山上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幕是最终登顶与否。所有的片段都应该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故事线,不要在细枝末节花费过多的笔墨。比如,前期的训练我拍了大量的素材,但剪辑时却发现这一部分太长的话会喧宾夺主,最后成片只放了几个镜头。如果提前规划好,应该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构思要拍摄什么样的片段我觉得是最难的,也是这次做的不太好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没有学过相关的理论,仅凭直觉拍摄的话就会发现最后镜头都大同小异。比如行军的镜头就全是一个角度拍一队人在爬坡,所有坡都是一样的,那剪辑起来就会很困难,因为这些镜头无法串到一起。海军哥比较专业,他在山上拍的镜头会丰富一些,但仅凭他的镜头也还是不太够。我出发前也有查过一些资料,比如教你可以用5个镜头来拍一个场景:手部特写、脸部特写、远景、肩后中景再加一个特殊的镜头。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除非有专门的拍摄团队,在山上很难照顾到这些机位。回顾最终拍摄的素材,总的来看特写镜头太少了,所以剪辑出来很多场景会比较单调。
采访:
由于确定了以采访为核心的纪录片形式,那这一部分就是重中之重,而其中的关键是问什么问题与如何问问题。提前设计好问题能够节省很多时间,而如何在采访中针对回答有效地跟进也很有讲究。比如,除了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可以问一问那时是什么心情、是否和自己的期待一致、对其他人的表现有什么看法等等。我这里做的也不是太好,虽然提前设计了问题,但到剪辑时却发现很多问题都和故事线没有关系,根本不知道怎么剪进去。所以无论是拍摄前的构思还是拍摄的过程中,都要想着为剪辑服务,以免出现素材一大堆却没办法剪的情况,浪费时间。
收音:
纪录片的音频远比画面重要,画面粗糙声音清晰的话观众还是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如果采访的声音杂音很多,就会非常影响观感。我一开始用那种有指向性的枪式麦克风拍摄采访,但后来发现它只有在环境相对安静的时候才能用,环境一旦有一点嘈杂(比如蝉鸣),采访的声音就会完全被盖住,只能用视频软件的去噪音插件补救,声音就会变得很机械生硬,所以最后很多户外的采访音质较差,又不想花时间去重录。采访最好要用领夹麦克,只有离声音源近才能真正过滤掉噪声。
拍摄:
理想情况是在前期准备中已经构思好了大致要拍什么场景、什么镜头,到了山上直接照着脚本拍,哪怕是摆拍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这需要在前期就对片子的每一部分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这次我显然没有做到这点,仅仅是让队友多拍一些素材,期望到剪辑时能够把这些素材串成一个故事。但剪辑时却发现,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拼接一些大同小异的镜头,结果却不甚理想,最终还是靠采访才能把故事讲清楚。
这一部分可以考虑按场景来规划拍摄任务,一些必然要入境的场景可以提前设计好要拍的镜头,比如行军过程、搭建帐篷、使用技术装备、登顶等等,针对每一场景可以按照上面讲的规划5个镜头来表现,这样最终呈现的画面会比较丰富。
剪辑:
如果前期规划的好,软件使用熟练的话这一部分不应该花费过多时间,就是常规操作:剪辑、配乐、音效、调色等等。但如果像我一样毫无思路的试图在几十个小时的素材中剪出20分钟的片子,那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补、去凑。
剪辑之前可以把素材按时间顺序与活动进行分类,然后先从采访出发,将大家的采访剪辑成故事片段,再相应地穿插B-roll,最后再把所有片段串起来。我用的Davinci Resolve有音频转文字的功能,对照着采访文字剪辑能够节省不少时间。在山上大部分的视频收音不会特别理想,比如如果风对着麦克那基本就会是很吵的那种风噪,而不是清晰的风声。所以后期增加一些比如踩雪的声音、落石声音、风声等等音效,往往能增加视频的表现力。剪辑好后可以适当增加配乐,最后调色,再加一些转场等等,就搞定了。
成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