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49|回复: 4

[影视资料] <转>攀登者的宿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6 14: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yy_xuma 于 2014-12-16 14:08 编辑

攀登者的宿命-紫悠漫-弦舞歌漾
2009-06-10 21:42:54| 分类: 迎风起舞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图片11.jpg
海拔8750米,空气稀薄地带,从大地最高处8844.43下撤,不到100米的距离,吴文洪走了4个小时。然后,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8750米空气稀薄地带。那天,是2009519日。
空气稀薄地带是一个直接而浅显的词语,但由于它曾经是美国作家乔恩《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这本书的标题,它的含义不再是字面上的那种直白,它代表着极限、挑战、征服、超越,也代表着非理性、本能、欲望。它代表着在19963月的一天,攀登珠峰队员单日死亡人数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因为一场大风雪和一些失误,有9名队员将自己的灵魂永远留在了珠穆朗玛峰。
美国作家乔恩在写作这本书之前,已经于当年的9月在美国《户外》杂志发表了1.7万字的文章,容量相当于同类单次攀登活动报道的45倍。而这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乔恩的朋友们都劝他等两三年后再完成它,以期一个更好的视角,让这本书有更丰厚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力度。但是乔恩等不及了,他想将亲历的这次悲剧带给自己精神上的痛苦和冲击完整地保留下来,他想使自己的描写有一种原始而冷酷的诚实,因为这种诚实似乎会面临随时间流逝和痛苦的消散而被过滤掉的危险。对于自己匆匆书就的这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乔恩并不认为这是一次理性选择的结果。那次登山付出的惨痛代价,让乔恩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珠峰:可能是因为山上发生的事情快将我的勇气吞噬殆尽了。我当时想,写这本书或许会把珠穆朗玛峰从我的生活中清除出去。
书中引言的这两段话反应出乔恩真实、矛盾的内心世界。他明白地坦陈:某些忠告我不要匆忙写书的人也正是以前警告过我不要亲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他明知忠告的理性,但是,两次他都违背了这样的忠告。攀登珠峰本来就是非理性的行为——是欲望战胜理智。任何会认真考虑这样做的人几乎都超越了理性的范畴。而匆忙出版的书籍,也因为当作者的写作成为一种精神发泄时,读者通常会感到受了冷落。也就是说,由于写作时间的不充足以及在文字和结构上缺乏细致的打磨,作者表达的准确以及表达的方式都没能够最佳地起到桥接作者与读者的作用,所以,那些足以震撼人心的诚实被乔恩自己封闭起来了。
乔恩在珠峰进入了空气稀薄地带。为了摆脱痛苦的回忆,他匆匆书就《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但是,写作本身也存在一种空气稀薄地带,写作中感觉系统的极端敏锐、精神世界各种矛盾的交织,让身在其中的作者走得越远越会孤立地处于自己的世界之中。那是异于攀登的深海下潜,同样会带来深刻的痛苦,写作者也必须如那些攀登者一样,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做足充分的准备,才能够达到想要的深度,或者避免被精神世界所吞噬。当然,对于乔恩来讲,这两样殊异的痛苦让他得到了心理上的平衡,这两种强烈的力量相互的撕扯将乔恩拉回了现实生活。
图片12.jpg
这个真实的空气稀薄地带的故事在1997年拍成了一部故事片,名为Death on Everest,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魂断珠穆朗玛,但是很多中译都称其为《挑战巅峰》。我在2001年看过这张碟片,当时碟片租赁店的小老板告知这就是当年著名大片《垂直极限》,看过才知道那个小老板完全是稀里糊涂买的这张碟子。平心而论,比起垂直极限,虽然挑战巅峰在故事的精彩以及拍摄的精美远远不及前者,但是事件的真实性、涉及登山内容的专业性,还是会让观影者震惊。当时的自己总以为登山是一项考验体力的运动,死亡只是非常偶然的意外。电影中一连串发生的人力无法控制的灾难,让我对登山运动以及攀登者的执着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醍醐灌顶。
这次事件还被拍摄成为了一部纪录片,名为埃弗勒斯峰 Everest,意即珠穆朗玛。

图片13.jpg 图片14.jpg
攀登者还在持续不断地向着峰顶进发,攀登者的故事也在不断地成就为一部部的书籍、一部部的影片。《感受空旷Touching the Void》这部书籍以及同内容的电影《濒临深渊》(又名触摸巅峰 / 冰峰168小时 / 触及巅峰)以它事件的复杂、触及人性的深刻,20多年来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去年,《感受空旷》还出版了20年纪念版。
这部书籍以及同名电影我还没有看过,于是,在网络找到了有关这个故事的一些资料:
多年前,25岁的乔·辛普森和2l岁的西蒙·耶茨相遇于英国北部城市舍菲尔德登山俱乐部,两人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和配合默契的搭档。两人经常一起登山,世界上的很多高峰、险峰都曾留下了他们共同攀登的足迹。
19855月,辛普森、耶茨和俱乐部的另外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四人团,决定去攀登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高达6400米的修拉格兰德峰Siula Grande 。这还是一座尚未被人的足迹踏上过的处女峰,在此之前,也有过一些登山者试图征服这座山峰,但最后都因为天气恶劣、山路过于险峻而退缩了。他们4人来到了峰下,在做最后的准备的时候,另外两人失去了登峰的勇气,辛普森和耶茨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继续攀登。虽然天气比他们预计的还要恶劣,但他们终于到达了山顶。
经过观察,他们选择由北面的山脊下山,这条路看起来容易一些。他们下山的方式仍然是阿尔卑斯式,一个在前探路,一个在后保护,在齐腰深的雪中慢慢前行。然而,不久他们就发现,这条线路实则很难,布满了墙一般的薄薄的冰锋,如果不小心滑坠,则将面临着几百米的悬崖。变天了,能见度很差,他们迷失了方向。耶茨在云的缝隙中终于又看到了他们要走的那条山脊,在准备回到路线上的时候,一块雪团坍塌了,幸而两个人很快制止了滑坠,重新回到了路线上。按照原先的计划,他们应该在第三天下撤到山下的,然而,经过这些变数,天黑的时候,他们所处的位置还很高,大约海拔6000米。晚上,他们的燃料也用完了,缺乏水和食物。
第四天,他们继续沿着路线下降。辛普森在探路,当他翻越一堵冰墙的时候,意外出现了,他摔了下去,右腿重重的戳在冰面上,膝盖的伤很重,这条褪无法弯曲,也不能站立了。辛普森很绝望,因为这将使两个人陷入困境,并且,以他这样受伤的状态,耶茨根本无法带他走出雪山。此时的耶茨一手抓住了岩钉上的绳子,一手抓住辛普森系在腰间的绳子,迅速地控制住了辛普森的下落。耶茨牢牢地抓着一头系在辛普森腰间一头连着自己的绳子,一步一步地下移,终于他们看到了希望:快到山脚了。就在这时,耶茨突然感到系着辛普森的绳子剧烈地摇动起来,耶茨想控制住绳子,可马上他就明白自己已经控制不住了,辛普森的下面是一道很深的山的裂缝,他直向裂缝滑下去,耶茨也被拉着滑下去……就在这决定生死的一刹那,他急速抽出小刀割断了牵着辛普森的绳子,辛普森掉下去了……
下山后,耶茨怀着悲痛和悔恨的心情,马上就到辛普森掉下去的那个裂缝处寻找,整整三天,也没能找到辛普森的身影,就在他放弃了寻找的希望准备打包离开的时候,突然听见在他们临时搭建的帐篷上方有叫声,他马上冲了出去,发现了辛普森。原来辛普森掉下裂缝时,被山崖上突出的山岩挡了几次,延缓了下降的速度,幸运的是他又落到了一堆很厚的积雪之上,虽伤得不轻,但却躲过了死亡。清醒后,他忍着剧烈的疼痛朝前爬了七英里,直到耶茨听到他的呼救声。
辛普森虽然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但是这次事故却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两年之内,他在医院里做了5次手术,夜夜都被关节的疼痛折磨得睡不好觉,除此之外,他还经常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体颤抖。最让他悲伤的是他这辈子再也不能登山了。
如果说辛普森的痛苦都是来自躯体,那么,加在耶茨身上的却是让一个男子汉无法忍受的心灵的痛苦。回到舍菲尔德登山俱乐部后,没有人理他,人们都对他冷嘲热讽,说他是置朋友的生死于不顾的小人,没人叫他西蒙·耶茨,当面背后都称他是割断绳子的人。耶茨也是一个血性男儿,怎能忍受这样的羞耻呢?他想解释什么,然而没有人愿意听。他在日记中写道:人们总是带着鄙视的眼光看我,在他们的眼中,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我受不了,受不了啊!在这样的情绪下,耶茨忍着极度的心灵的痛苦,也放弃了他酷爱的登山,离开了舍菲尔德登山俱乐部,搬到了一个小村庄上,过起了隐居生活。
辛普森出院以后,来到舍菲尔德登山俱乐部来看耶茨,才知道在耶茨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他试图告诉人们,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耶茨的选择可以说是最最明智之举,然而,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解释。他又来到耶茨的隐居地,对耶茨说:我已经没有登山的条件了,但我还是热爱着登山这项运动。我不希望一个和我同样热爱登山,而且有攀登高峰勇气的人因为我的缘故而放弃登山。耶茨流着泪紧握着辛普森的手说:对于你的理解和宽容的心怀,我深深地感动,并向你说一声谢谢!然而,他们愿意理解我在当时的情况下所作的选择吗?辛普森稍稍作了短暂的思考之后坚定地说:我相信:不需要多长时间人们就会对你作出新的认识!肯定会的。在说这话的时候,因为他突然想到要为耶茨写一本书,叙述他们俩的登山全过程,让人们置身空旷的险山之中,设身处地来感受一下他们当时所处的境况,那么人们一定会理解耶茨的行为的。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辛普森立即联系了伦敦一家著名的出版公司的一个编辑,这个编辑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于是,辛普森一鼓作气,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感受空旷》的初稿。 1988年该书正式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在书的首页上,辛普森还特意写上了这样的一段话:希望读者在看《感受空旷》时,不要断章取义,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耶茨割断绳子的那一段上。我写这一段,只是想把事件完整地呈现出来,我希望读者也能从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当时的状况和行为。
这本书不但在登山者中间、并且也在不熟悉登山的人群里引起了共鸣。这本书之所以引起轰动,不仅仅是它让读者感受到了登山运动中的英勇行为、痛苦经历和死里逃生的情节,还有引发读者无限思索的耶茨割断绳子的举动。读了该书后,许多人都给耶茨写信,表示对他当年割断绳子一事的理解,曾经羞辱过他的登山者,也纷纷来信向他道歉。
读着辛普森的《感受空旷》和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来信,耶茨又一次流下了热泪。不久,舍菲尔德俱乐部又一次把耶茨请了回来。从此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登山运动中。他经常举办有关登山运动的讲座,开创了一个登山运动公司,带领众多登山爱好者攀登喜马拉雅山或南美的一些山脉。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登山运动员诞生了。他说:我现在登山不仅是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望,也是在完成辛普森的心愿。虽然他不能再登山了,但是我要帮他完成他应该攀登的那一部分。
辛普森的《感受空旷》推出后,销量很快就超过了100万册。由于该书写作手法和内容的特别,不久就获得登山纪实性文学的最高奖项——“塔斯科奖,后又获得了英国非小说类文学奖,它还被列为描写登山经历的巨著之一。面对这样的成绩,辛普森觉得很意外,但他也很快从中找到了自己未来生活的方向,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他说:登山一直是我的最爱。尽管身体不允许我再从事这项运动,但是我的思想却从未放弃过这份热爱。所以我要把这份热爱全部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写作很勤奋,1992年,出了一本名为《液体人》的小说,反响也特别的好。之后,他又创作了自己的第二本纪实小说《幽灵的游戏》,再次荣获多项大奖。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四部纪实作品,逐渐奠定了他纪实作品大师的地位……
一本为朋友写的书《感受空旷》,就这样重塑了两个人的生命和未来。到目前为止,辛普森和耶茨一直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他们每年都会见上几次面,聊聊彼此的生活近况和取得的成绩。有一次他们道别的时候,耶茨说:我们又要分开了!辛普森笑着说:不,我们的心会永远跳在一起的。不要忘了,当你登山的时候,我正通过你的眼睛在望着远处的山峰呢!
图片15.jpg
我虽然没有看过《感受空旷》这本书,也没有看过《濒临深渊》这部电影,我仍然感觉到,相对于这次事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上的描写过于粉饰和浪漫了。再次查询有关资料,果不其然,有资料表明,辛普森在痛苦的治疗过程中,也多次抱怨耶茨当时是如何对他弃之不顾。所以,这次事件最耐人寻味、最撼动人心的应该是两人在事件之后各得其所的结果。本来,耶茨的选择是符合空气稀薄地带人与人的法则,也符合阿尔卑斯式登山的法则,面对世俗社会的谴责,他没有变得愤世嫉俗,只是选择了以隐居的方式过完余生。而辛普森在冷静之后选择了坚定不移地站在登山伙伴一边的立场,则是拯救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人生的光辉、人性的光辉,只有攀登至高处才能够耀眼和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4: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Into Thin Air/走进空气稀薄地带  (含电子书)
http://www.xiadadengxie.com/bbs/ ... =484&fromuid=11
(出处: 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发表于 2014-12-16 23: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的光辉、人性的光辉,只有攀登至高处才能够耀眼和辉煌。{:soso_e130:}
发表于 2015-12-28 11: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永远 于 2015-12-28 11:16 编辑

从哪里转过来的?本文不错,以后晓银可以自己写写这种有思考性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永远 发表于 2015-12-28 11:15
从哪里转过来的?本文不错,以后晓银可以自己写写这种有思考性的文章。

原文链接如下:
攀登者的宿命 - 紫悠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http://blog.163.com/yuwogongwu@1 ... 653200951094254914/

自觉目光短浅,文笔拙劣,暂时只能应声附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3-29 07:21 , Processed in 0.1011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