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54|回复: 12

[技术讨论] Chimborazo攀登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7 1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谋了个哲 于 2017-1-17 21:55 编辑

chimborazo11.png


Chimborazo雪山攀登报告

谢谋哲


2016年末去厄瓜多尔度假,在计划行程的时候发现厄瓜多尔山峰资源丰富,决定尝试攀登。经过选择决定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阿式攀登Chimborazo (海拔6263米)的传统线路,结果登至约6000米处后下撤。现于厦大登协论坛发布攀登报告如下。


一、山峰及路线分析

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北部西海岸,雄伟的安第斯山脉纵穿其本土,大片平原则分布于山脉东西两侧。纳斯卡板块侵入南美洲板块下方形成隐没带,造成此处安第斯山脉的隆起,同时隐没带导致地壳薄弱,使得熔岩更加容易喷出,进而形成诸多火山【1】。其实选山时,我首先看到的是Cotopaxi(海拔5897米)【2】。这座火山几乎是完美、对称的圆锥形,而且拥有火山口。在当下这个看脸的世界,这样的山简直就是自带“爬我爬我”的标签。很可惜,由于近来火山活动迹象显著,当地政府禁止了山峰的攀登,于是Chimborazo(中译:钦博拉索)成为了我的攀登目标。其攀登难度应是大于Cotopaxi和厄瓜多尔境内其他山峰的。

Chimborazo是厄瓜多尔的最高峰,其主峰(Whymper)海拔6263米,第二高峰(Veintimilla)海拔6230米,此外还有两个更矮的附峰【3】。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位于赤道附近,Chimborazo峰顶是地球表面距离地心距离最远的地方,超过珠穆朗玛峰顶近2.1公里。Chimborazo终年均可攀登,但是最佳攀登季是七八月和十一月、十二月,在这些月份山峰附近天气相对稳定,强对流气象条件天数平均少于15天,因此这些月份也是攀登(特别是商攀)的主要的时机。其他月份攀登路线相对复杂,积雪减少,硬冰增多,落石风险变大,攀登通常选择全线沿正西山脊以避开城堡(El Castillo)区域的落石区,路程比常规线路长2小时左右。Chimborazo的攀登路线及其攀登历史可以参见SummitPost的资料(http://www.summitpost.org/chimborazo/150349),但由于该峰攀登人次较多且以商业登山为主,再加上该区域缺少发布攀登报告的网络平台,导致实际的攀登资料并不完全,即使是西班牙语资料也不多,中文资料更是稀少。此次攀登的线路及可能线路参见下文,对于厄瓜多尔登山现状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也会在后文单独提及。

Chimborazo的商业攀登公司大多立足于山峰东南方的Riobamba市(海拔约2700米),之后可以乘车上到本营(Carrel Refuge,海拔4800米【4】)。由于是商攀,攀登线路只能遵循常规路线并在向导的带领下攀登。该路线由本营出发,上到第二本营(Whymper Refuge,海拔5050米【4】)后从左侧碎石坡之字形上升,大致上升至5200米后上冰爪,经过几百米的雪石混合区后(其中有约不到10米的V级攀岩路段),剩余路线以35度到40度的雪坡为主。上升至约5600米后切上正西山脊,之后顺山脊向上,直达Veintimilla卫峰。从Veintimilla继续向东偏南方向行进约1小时,经过海拔起伏相对缓和的鞍部后可登顶Whymper主峰。下撤线路完全一致,原路返回。

chimborazo8.png

二、装备

与向导两人阿式攀登,上冰爪后结成绳组。向导有约30米的动力绳及一些应急的技术装备(通常不会用到,也就没关心他到底带了些什么,我知道的有两根冰锥13 cm/17 cm,一个小冰镐)。个人技术装备有大冰镐一只,安全带,菊绳配自锁小锁作为副保,一个主锁,一个备用主锁,两个备用梅陇锁,高山靴,绑式冰爪,另外有一套Prusik应急。个人保暖装备主要有绒线帽,头巾两条,Head防水手套,上身两层保暖(BD Windstopper软壳,BD Coefficient Jacket,最里面有一件棉T恤当内衣),下身一层保暖(Columbia滑雪裤),戴了护膝,穿了一层厚袜子,另外带了一件Columbia Rain Jacket,一件雅鹿运动羽绒服应急。

三、攀登详情

12月26日下午从港口城市Guayaquil乘大巴抵达Riobamba,在此之前的两天多都在Galapagos群岛上调戏海狮和象龟。在Riobamba很快和Andean Adventures的John谈妥了攀登计划后,在一个小宾馆里随意住了一晚上。27日早上八点随Andean的车进山抵达本营,途中还采购了很多后勤,当然了跟我没什么直接关系。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目前Chimborazo的两个Refuge实际上都是由Andean运营的,说白了就是饭店加青旅加小卖部,其他各个商攀公司都会提前把每天的登山人数报给Andean, 然后由他们来准备伙食。12月正是攀登旺季,每天在Refuge过夜的少说都要有十几个人,所以Andean每隔一两天就要往本营运一次后勤。从Riobamba到Chimborazo Conservation Area的大门大概1小时车程,在大门处需要登记,如果是攀登需要有向导陪同,否则是进不去的。另外还有一些公司有山地车之类的项目,也需要登记。厄瓜多尔当地居民好像登记起来比较容易,他们通常会徒步到第二本营,国际旅客自助游很可能是进不去的。

因为26日还在零海拔的地方,28号晚上就要攀登,所以留给我适应海拔的时间只有差不多36小时。为此,我在山门下车徒步上升,从海拔4400米上至4800米的本营,向导告诉我说有12 km的路程,我个人感觉(结合Google地图)实际只有8 km左右,用时不到两个半小时。身体能感觉到轻微的高原反应,心率80-100次/分,不过总体状态良好,还顺便捡了很多沿途的塑料垃圾。到本营后跟俩法国妹子玩儿了会儿一个什么凑51点的扑克游戏,中午吃过饭,下午走碎石坡上到第二本营后,沿现成的trail回到本营。大概7点吃完晚餐,8点多就睡了,为的是多休息,第二天可以早些起再多做些海拔适应。这一晚睡得相当煎熬,表现为后脑胀痛,能通过枕动脉清晰感觉到心脏节律。毕竟是24小时内4800米的海拔攀升,再加上持续几天的疲劳集中显现(在Galapagos还SCUBA潜了两潜,感觉很耗体能),结果整夜都在翻身,看着手表一刻钟一刻钟地走,还好上铺没人,不然估计要被我搞崩溃。尽管室内并不是很热,不过带了黑冰B700足以睡得很暖和。27号一天喝了好多水。

28日6点准时起床,头痛缓解了不少,心率也就是70-80左右,自我感觉良好。本来想出去走走,结果门打不开,以为是工作人员给锁上了(然后还想了很多这样做的弊端,比如一旦房子着火很难逃出去,美帝公共场所的门一定可以从内打开),就磨磨蹭蹭耗到7点工作人员起来,后来发现只是门框变形,需要用力推住门才能拧动门把手(此处应该有捂脸的表情,不带这么玩儿的,容易误判自己高山脑水肿)。7点多一点就开始适应,走西南山脊碎石坡上到5400米处嶙峋的石峰附近,时间大概是9点半,由于太阳升高,再往上积雪完全覆盖岩石,我穿着接近鞋没带冰爪没带雪镜,于是就没继续往上走。其实从这里我设计了两条攀登线路,后来发现其中之一很有可能就是1880年此山的首登线路,只可惜网上能找到的资料对路线的描述都比较模糊。从这条山脊直切Whymper峰的线路应该非常有趣,路程相对较短,无落石危险,可能需要两三个pitch的攀冰,真希望有机会能尝试一下。与此同时,常规路线上的落石声噼噼啪啪,持续传来。

chimborazo51.png

10点多回到本营,11点多见到了我的向导Raul。我也是一脸懵逼,因为之前一直说Elloi(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的)是我向导,也不知道怎么就换了,反正他俩英语都一样烂,也就无所谓了。Raul刚带那两个法国妹子经过一晚上攀登从山上下来,也辛苦他当晚又要带我上山了。然后,我们就吃了一顿非常特别极其丰盛的早餐,有cereal,酸奶,面包,奶酪,水果,果冻……此时已经11点半了,1点多喝了碗汤就算是午餐。吃饱喝足自然应该睡觉,我睡到4点,然后把高山靴、冰爪、羽绒服、雪镜外加一瓶可乐一包饼干装在冲顶包(Patagonia Ascensionist 25L)里,提前运送到第二本营,因为晚上出发时会路过那里,这样可以或多或少减少一定的负重。6点左右完事儿回来,吃了顿晚餐,睡了。

28号一白天感觉状态都很好,心率跟在平原没什么差别,身体也没有其他异常感觉,休息也相对比较充分,胃口也很好,于是也有些过度自信。在与Raul讨论的时候,我决定晚上11点出发,而非10点。当晚出发尝试登顶的至少有8个人,算我在内有四个单人攀登的,还有四个人报了一个什么登山团,大概就是七八天的行程中共登4座山,从易到难,对海拔适应很有好处。10点有没有人出发攀登我不得而知,11点出发攀登的就是我们8个人了,当然还有相应的向导。天气很给力,繁星满天,仿佛回到了唐拉昂去的本营。我依旧感觉状态很好,特别是由于不用背高山靴,所以到达第二本营的路走得非常轻松。在第二本营换了高山靴后就把接近鞋留在了那里,然后又是相对轻松地上到了约5200米处上好冰爪,此时Raul给我扔过来一个绳头,说要结组。其实之前我一直以为是无结组攀登,所以愣了一下,不过还是跟他结组了。要知道讨论攀登方案时,用英语和用西班牙语交流起来信息的传递效率是差不多的,我西语二把刀,Raul的英语也只够基本交流,而且商攀的向导估计也不习惯给顾客做过多解释,基本就是“哥怎么带你爬你就怎么跟着就好”的形式。反正至少在那时,我对自己的状态还是非常自信的。

接下来的四五百米的海拔攀升是我状态的转折点。之前我都一直是走在所有人最前面,并不是因为心急,而是我确实一直以来习惯于在状态好的时候多干事儿。积雪越来越厚,而且看起来是新雪,非常松软,走起来其实非常费力,每一步沉下去之后都无法预计会在多深停稳。后来我问Raul这雪是不是昨晚新下的,他说是今天新下的,昨晚他带法国妹子们上山的时候天气也和现在一样给力,雪比现在硬;后来到清晨山上才开始下雪,还挺大。我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节奏跟Raul不合拍,他的确耐力很好,天天干这事儿,每一步都迈得偏大,而且还能持续前进。我一开始的步子都很大,以休息步为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不过每走个三五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下,所以总体行进速度其实慢于Raul。上升了两三百米海拔之后,原本在我后面的一队追了上来,我正好在休息,于是就让他们的绳队先上,想着是说不定能帮着把雪踩硬一些。结果那雪根本就踩不硬。目前,在我前面的是一个二人队,后面也是一个两人对,再往后隔了一段距离是两个三人队(组团登山的那伙),最后还有一个两人队。我夹在前两个两人队中间又上升了100来米的海拔,然后被后面的二人队超过。此刻我也对步法进行了调整,步幅减小,虽然仍做不到持续前进,不过两次休息之间的步数多了不少,绝对距离也有所增长。总体来说我的行进速度确实慢于平均,大概上到5700的时候,后面的两个三人队也跟了上来。此时距离出发已经过了大约7个小时,体力消耗很大。虽说一路上大休息的时候会喝几口热水,但是总体还是觉得口渴,海拔上升后也确实感觉呼吸加重。这个位置大概是从正西山脊锋面切上山脊的交点,开始感受到山脊上的巨大风力,两件上衣的保暖效果下降,所以我决定穿上Rain Jacket防风,虽说体力消耗了很多,但心里依然觉得可以登顶。毕竟之前研究山峰时,我认为一旦上到山脊,后面的路就会轻松,因为根据山峰照片雪坡的角度会变缓,而且浮雪也应该都被吹走而剩下硬雪。

就在这时,我失败的人生开始显现,穿Rain Jacket的时候我竟然掉包了……掉包了……包了……了……不得不承认高海拔确实会让人变傻,不对,应该说高海拔会让人显现出真实的自己,因为我的智商一直是硬伤。反正吧,就是穿完左手袖子,在穿右手袖子的时候,手里攥着的登山包就滑脱了。其实正确做法就应该是把包完全放下来,固定于面前两腿之间,然后穿好衣服再背包。本来两个动作我非想着一起做,本来想省事儿结果弄巧成拙玩儿脱了,活生生玩儿成了傻逼。看着包从下面几个绳队旁边飞速滑走,场景极端尴尬。Raul作为向导一直都在我的上面,而且结组确实限制了我们俩的运动,所以包就那么以9.8m/s^2在雪坡方向上的分量为加速度的条件下渐行渐远,累积平动动能的同时还不断累积转动动能,K=(1/2)Iω^2,其中I是转动惯量I=sum(mr^2)……

如果描述一下当时的心理活动,那基本就是懵逼加尴尬。不掉装备是登山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在XUMA时我作为老队员少说也给几十个新队员强调过,结果到头来自己掉得那么彻底,整个包都下去了。要知道作为我这么喜欢装逼的人,能在攀登总结里一五一十地记录自己的傻逼事实是多么不容易。各位看官能看到这里算是受累了,难得读得这么细致。毕竟我不喜欢写公众号风格的文章,可读性虽然没有那么强但都是干货。总之就一句话,户外活动,尤其是登山攀岩,千万不要掉装备,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经验丰富就排除掉装备的可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算我的总结起到了一些作用。平静下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想一下包里都有什么,以决定能否继续攀登。羽绒服应该是用不到,医药包也只是应急,头灯的备用电池肯定用不到,不过水壶在里面,现在我是没有热水了。最要命的是雪镜在包里,眼看还有一个多小时天就亮了,如果没有雪镜,太阳出来后肯定有雪盲的隐患。Raul做到了一个向导应该做的一切:不鼓励不反对,客户说上就上说下就下,反正我是一点脾气都没有。思考片刻,加上之前判断后面山脊会更好走,我做出了继续上升的决定,心里觉得如果山脊真的比之前好走很多的话,用一个半小时到Veintimilla顶然后趁太阳不太高下撤还是有希望的。

走了一段我才发现,山脊的坡度对比锋面似乎并没有明显变缓,所有队伍还是大之字形上升,目测最大坡度得有45-50度。后来从Google地图上测量,从5700的位置到顶,520米海拔攀升,水平距离不到800米,平均角度确实也有35度,而且以6000米附近为最陡。之前看线路是基于一张照片,大致是在晴朗天气时从本营拍的山峰全貌,对峰顶自然是仰拍,使雪坡的角度看起来比实际缓很多。Raul早先就开始说照这个速度走是有问题的。我知道他说的都是事实,可是也不想轻易放弃。6点半左右,海拔大概5900,天色渐明,已经可以看清一切了。后面的登山团超过了我,Raul开始给我一些下撤的建议,我确实感觉体力透支,每走三四十小步就要休息两三分钟,毕竟已经走了8个多小时,我的耐力本来就一般。我问他有没有water,结果他递给我一瓶功能饮料,还是贼难喝的口味。我说 tiene agua,他说只有这个,无奈也只能喝些解渴了。要知道出发前他说过water snack他全包,万万没想到啊,竟然只有一瓶口味友尽的功能饮料。后面的那个绳队掉头下撤了,登山团平均速度是比我快,但只是快那么一点点,一直就在我的视线上方,触手可及的位置。看了看手机GPS,觉得按这个速度走下去登顶确实得9点左右,心里其实已经有所放弃了,只是想着还可以在上一些,目标就是6000米吧。又走了半个来小时,到达了6000米,登山团还是在不远的上方,看起来是非要死磕登顶了。我问Raul他们能到顶吗?他说他们跟我现在情况差不多。其实我也知道,我如果要死磕,再走上一个多小时,肯定可以到Veintimilla顶,毕竟这个雪坡没有落实危险,而且从这里往上坡度已经是越来越缓了。

我选择了下撤。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考量,我没有雪镜,一旦得了雪盲症,后面的两三天都会困难重重,毕竟我不是在家,而是在一个西班牙语国家,我还要在Quito游玩,还要顺利回美国,入关,还要在Atlanta待一白天然后回Columbus,无法想象如果雪盲严重这一切都改怎么实现。我是2010年唐拉昂曲的队医,对各类高山病症的影响都有所了解,我清楚地知道雪盲不是我愿意承担的风险。其次,登顶后残存的的体力能否支持我安全下撤?我没有把握,毕竟随着气温上升,此时的碎石坡应该落石十分严重。我在努力做一个登山者,我不能只顾自己登顶,然后瘫倒把一坨烂肉交给向导处理。再次,从掉包就能看出,当时自己的状态已经不乐观了,高反到底有多严重我不敢保证自己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后来在下撤途中,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右眼眼球上有一个水泡,使得右眼视线模糊,难怪之前一直以为是眼镜脏了却怎么擦也擦不干净,这应该也是高海拔造成的。下到5500米左右的城堡(El Castillo)区,Raul终于拆了结组让我自己下,他说他要去试着帮我找回背包。一座山,一个人,仿佛沧海之一粟,下撤的决定是理性的,但失落的心情是感性的。继续向下,之前积累了几个小时的疲惫,甚至是几天前在Galapagos潜水的疲劳,此时都同时爆发出来,很多时候我就那么走十步,站几分钟,再走几步,再停几分钟……落石噼噼啪啪,大的有鸡蛋那么大,隔着高山靴打到小腿上仍是生疼,我知道这是危险路段理应迅速通过,可是身体却很难跟上节奏。支持我向前挪动的唯一信念(当然这个夸张了)就是我在第二本营留了一瓶可乐和一包饼干。已经下了雪线便不用太在意雪盲的风险,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背对落石的大石头,我就坐在那儿,估计有二十多分钟。后来Raul赶上来了,还真的取回了背包,巨大的冲击力把里面的水壶彻底撞报废了,医药包的塑料壳也全裂了。此时真的非常感激Raul,他完全可以不去冒这个险。终于回到了第二本营,喝着可乐感觉瞬间满血复活,换上接近鞋后也好走多了。后面就是回到本营吃午饭,收拾东西,坐车回Riobamba,而后坐大巴前往下一站,厄瓜多尔首都Quito。

chimborazo7.png
chimborazo6.png

四、总结反思

Chimborazo毕竟是一座6000米级的雪山,即使是常规路线攀登难度也不容小觑,有人认为平均难度达到YDS Class 4,NCCS Grade II【5】。此山是典型的耐力型雪山,路线相对较长,从第二本营到Whymper主峰海拔攀升约1180米,途中有一小段的V级攀岩路段,雪坡存在滑坠风险, 落石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除此以外线路相对安全,无明显裂缝区,雪崩风险相对较小。不过曾有十多名登山者因攀登Chimborazo而长眠,其中1993的雪崩事故造成10人丧生,听Raul说去年也有欧洲登山者在自主攀登中辞世。对比唐拉昂去,Chimborazo的雪坡坡度更大,路线更长,全程都很像唐拉从C1冲顶的那一段雪坡。从雪质上看,这次攀登有登Sneffels时的感觉(http://nevertanta.lofter.com/post/1d22e818_680efc8,最后那段攀岩绝逼有class 5),当时Sneffels也是很崩溃,攀登之前根本就没有休息好,好在海拔不是大问题。

总结此次攀登的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最根本原因是体能准备不足,根本没有做相应的训练(尤其是耐力)。厄瓜多尔的行程很早就确定了,然而攀登Chimborazo 的决定是12月初才做出的。11月一整月几乎没有任何运动,12月开始恢复一周两到三次的晨跑,另外只进行过一次2小时的负重徒步训练。感慨一下原先恨之入骨的负重爬楼梯是多么重要!另外今后训练负重爬楼梯时应该尽量持续前进,减少休息次数,可以速度慢步幅小,但不应每上几层就休息一次。

2. 经验问题也是攀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在40度左右粉雪雪坡行进的经验并不充足,无法正确估计其难度和体能消耗。经过此次攀登,这方面的经验有了长足地积累。

3. 意外掉包,这是完全没有预期的事件,然而确确实实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彻底抹去了登顶的可能。

4. 攀登周期短,攀登计划仓促。这次攀登完全是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挤出来的,很早订了往返机票,后面改签过一次,但由于假期有限仍然不可能抽出大把时间用于攀登,再加上攀登前2天还在零海拔,海拔适应不够充分。具体的攀登计划、尝试冲顶时间、向导等等都是26号晚上才确定下来的。相比之下两个法国妹子和那四个登山团的都是在短时间内连续攀登了其他雪山进行充分的海拔适应。

5. 与向导沟通不到位。这是我第一次商攀,Raul程序化地做到了一个向导应该做的一切,然而由于沟通不充分,很多细节与想象中不一样。例如跟John聊的时候我问过是否是“climb in a rope team”,他回答说“No, you'll get private guide”。于是我理解是各自独行,可事实是两人结组。再比如出发前我问Raul “what about water and snacks”,他说“I got all of them”,让我以为真的是一路上渴了就可以跟他要水饿了就可以要能量棒,然而事实上我们两个人八九个小时只有一瓶功能饮料,还好我带了热水,在掉包之前一直可以喝到。攀登时虽说向导不会轻易强制人下撤(除非是天气或者地质因素),但也决不能妄想得到鼓励,这一点与跟搭档搞山完全不同。心理上过分相信或者依赖向导也算是攀登失败的一个次要因素。

6. 此次攀登天气总体非常给力,但攀登前的新雪加大了雪坡行走的难度。

总结了这么多,说到底还是命苦不能怨政府,点儿背不能怨社会。自己耐力太差怪不得别人,我又不是田大开路机。当然此次攀登也长了很多经验,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准确的判断,也开始学着观察路线。经常上上6000米对身体是有很大好处的,然而这在米帝本土简直就是奢望。做出下撤的决定固然不那么容易,但我坚信决定是正确的。Chimborazo是一座美丽的雪山,虽说跟Raul聊的时候说过一些mountains are not going anywhere一类的屁话,但我知道这很可能是我唯一一次尝试攀登的机会,美帝签证马上过期然后就不能随意出国浪了,也很难想象日后再专程去厄瓜多尔爬雪山。我还有太多东西去学习。其实虽然没能登顶,登山装备和保暖衣物的准备都恰到好处,这都得益于经验的积累;另外能在两天之内适应5000米的海拔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好消息。趁着年轻好好锻炼身体,世界那么大,我还没玩儿够!

简单聊聊厄瓜多尔登山。这里山峰资源确实比较丰富,很多火山都是教科书版的,颇有美国西海岸雪山巡展的感觉,而且从海拔角度上说能更胜一筹。原先自主攀登盛行,然而2012年Illiniza发生攀登事故3名登山者遇难,再加上之前时不时发生的登山事故,厄瓜多尔政府自2012年11月起对常年积雪的山峰进行限制,要求任何攀登活动必须有向导带领,此后商攀发展迅猛,登山价格也是一路飙涨,2015年$250就可以解决的Chimborazo到2016年平均报价是$370。各登山公司良莠不齐,国际攀登者需要做很多功课才可能找到适合的攀登方式。就我个人而言,如前文所述,商攀大大减少了攀登本身的乐趣,因为准备后勤,指定攀登方案,建营等等都是攀登的一部分,而商攀和日渐普及的Refuge基本保证了顾客只要来就行,其他一概不用操心。不过对于大部分国际攀登者来说,商攀的确利大于弊,比如这一次如果没有商攀的可能,我无法在短暂的行程中完成登顶尝试。所以情况就是这样,好坏大家自己评述。

就Chimborazo攀登来说,我个人推荐Andean Adventures,因为两个Refuge都是他们老板John开的。John在Guayaquil出生,在Toronto长大,英语基本就是母语,而且人很好。Andean Adventures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雇员和向导,资质上可以保证。另外我从两条独立的渠道同时听说Julio Verner也是一家口碑很好的公司。对于其他山峰来说,也都分别有相对专注的公司,对此我没有更多信息分享。


*【声明】该报告中提及的任何公司或产品与作者均无利益往来。总结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作者力求信息的真实确切,但并不承诺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对于读者使用本报告中任何信息做出任何决定而造成任何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的情况,作者不负任何责任。安全攀登!

*【Disclaimer】The author declears no competing interest with regards to any brands or companies mentioned in this report. All the statements are solely based on the author's own point of view.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report is to the author's best knowledge, yet the accuracy is not guaranteed. Use of this report and any related content is absolutely at the readers' own risk. Climb smart!


参考资料和注释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es
【2】http://www.summitpost.org/cotopaxi/150311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mborazo
【4】名称参考summitpost和Wikipedia,与Google地图注名不符。海拔数据根据Google地图估得。
【5】http://www.summitpost.org/chimborazo/150349
【6】因上传限制,文中图片高清版请私下索取/Hi-res pics available upon request

















发表于 2017-1-18 00:2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
发表于 2017-1-22 12: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谋哲还是一贯的科学。等我闲下来跟着你去本营做后勤。这已是我的奢望。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9: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cockz 发表于 2017-1-22 12:19
谋哲还是一贯的科学。等我闲下来跟着你去本营做后勤。这已是我的奢望。

老大把耀中交给我带攀岩就好啦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9: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F.D.R 发表于 2017-1-18 00:21
好棒╮(╯▽╰)╭

没登顶棒毛线。。
发表于 2017-2-3 10: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      好酷        男神   
发表于 2017-2-4 22: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太少了啊。。还有经常上6000缺氧不是对大脑不好么。
坡度如果40度,那是相当陡了吧,休息的时候包挂起来保险,虽然我没在40度坡上卸包休息过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22: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谋了个哲 于 2017-2-6 22:43 编辑
吓大的小鹰 发表于 2017-2-4 22:33
照片太少了啊。。还有经常上6000缺氧不是对大脑不好么。
坡度如果40度,那是相当陡了吧,休息的时候包挂起 ...

反正我都智商是硬伤了,怕毛缺氧。
平均坡度应该是35左右,6000附近比较陡,看Google地图应该是38度以上,再精确的话需要军用地图了。最陡的地方看上面的人都仰着头,感觉是攀岩时候给他们belay一样。掉包确实大意了,当时也不是休息,只是穿外套,风太大,所以只想赶快穿上赶快走。照片少是因为晚上爬的,毛都拍不出来,然后掉包以后就完全没心情拍照了。再说了一个人爬拍毛照片,我本来也不是爱拍照之人你懂我的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7-3-17 23: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好酷好男神!
 楼主| 发表于 2017-3-20 03: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不理你么?
 楼主| 发表于 2017-3-20 03: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一 发表于 2017-2-3 10:39
好棒      好酷        男神

这是哪一只?
发表于 2017-4-21 1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 好酷  男神  38°雪坡  很陡了~男神V5 报告详尽 读来爱不释卷~
发表于 2017-4-26 15: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啦啦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3-28 17:45 , Processed in 0.1105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