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16|回复: 4

[2018甲岗峰] 2018年厦门大学甲岗峰登山队攀登总结(胡嘉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1 16: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攀登总结
2018年厦门大学甲岗峰登山队
一、路线
    1、重要节点:
节点
BC
C1
换鞋处
C2
Summit
海拔
4750m
5500m
5600m
5800m
6444m
地形
缓坡
河谷
缓坡
平原
狭长顶峰
坐标
北纬 30°51'54.83"
东经 88°42'1.70"
北纬 30°50'24.77"
东经 88°40'41.78"
北纬 88°40'41.78"
东经 88°40'48.85"
北纬 30°49'51.66"
东经 88°40'28.08"
北纬 30°48'58.36"
东经 88°39'42.69"
地貌
草坡
碎石河滩、少量植被
冰坡、碎石、砂砾石、溪流
碎石
常年积雪
表1-1

注:C1原本计划中及北大总结中称之为ABC,攀登期间根据教练意见改称C1。

    2、节点间路段:
路段
BC→C1
C1→换鞋处
换鞋处→C2
C2→SUMMIT
海拔变化趋势
上升
上升
上升
平移→上升
海拔变化量
754m
146m
156m
618m
地貌变化
草地→碎石
碎石→浅雪
浅雪→碎石
碎石→深雪
地形变化
缓坡→陡坡→河谷缓坡→河谷平地
河谷平地→陡坡→小丘→缓坡
缓坡→陡坡→缓坡→平地
平地→陡坡→平地→陡坡→山脊
通过方式
单独
单独
单独
结组、修路
长度
3.65km
0.75km
0.838km
2.88km
用时
4-6h
1h
0.5-1h
5-6h
表1-2

    3、路线描述:
    (1)本营(BC):海拔4750米,草坡、河边,缓坡。

(图片以后慢慢给论坛传,word里有)
图1-1 本营

    攀登总结中描述方向时统一以拍摄者的方向为准。上图拍摄者面向东方,背后为山体,脚下坡度约10度,左侧为河道,右侧为来路,东北方向10公里为县城。本营共设住宿帐、装备帐和后勤帐三个帐篷,直接继承自北大今年登山队。右侧挖设有厕所。
    在本营距离雪线很远,同时缺乏攀登路线有效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量无效的运输,大量装备后来没有用到。
    取水方便,但水较混浊。
    电信全程信号良好,全程有3G网络。联通全程有信号,本营和C1有3G网络,C2网络时有时无,顶峰不清楚。移动本营信号一般,网络不佳,C1信号不佳,没有网络,C2和顶峰什么都没有。

    (2)本营至1号营地:海拔上升750米,路线长度3.65千米,主要地貌为草坡、碎石坡,主要地形为缓坡、河谷,主要危险为滑倒、落石。
    从本营出发,首先爬上一个坡度从10-30度增加的缓坡(图1-2),坡上长草,有水的时候容易滑倒。首先向靠河的方向前进,到达草坡的山脊,随后沿山脊向上,到达草坡顶部或靠近顶部的位置,耗时约1.5-2小时。从顶部或靠近顶部的位置进入河谷,随后沿河流流向的右岸前进到达C1,耗时约2.5小时,期间不需要过河。
    河谷中碎石坡和草坡间杂,草坡上也分布有数量不等的乱石(图1-4)。这一段主要问题在于天气多变,冰雹、大雾、阵雨、暴晒变幻较快。另外旁边有较高的碎石坡,远离即可。

图1-2 本营出发向草坡山脊

图1-3 草坡顶部进入河谷位置看向C1

图1-4 河谷看向草坡顶部

    (3)1号营地(C1):海拔5500米,河谷、河边,平地,碎石。

图1-5 1号营地

    C1三面被高大山体环绕,一面为河谷通向本营(图1-7)。具体选址围绕着一块大石头,在两侧小溪之间略微隆起的平地上。与本营的通信良好,对讲机和电话都能用。取水方便,不过略为浑浊,降雪时也可直接融雪。
    图1-5中向左前方离开本营为前往换鞋处路线。右前方为第一次运输时训练的冰舌(图1-6),由于不方便上去,所以换鞋处没有设在那里。
    C1附近可能有大型动物如牛羊或者狼,不过没有见过,只见到过粪便、尚在少量滴血的头骨和脚印。

图1-6 C1西侧不好上的冰舌

图1-7 C1所处的河谷平地

    (4)1号营地至换鞋处:海拔上升150米,路线长度0.75千米,主要地貌为碎石,主要地形为河谷、陡坡、小丘、缓坡,主要危险为落石。
    首先沿小河行进,在还未靠近C1西侧高崖的地方过河,过河后向左上沿一条大块碎石和砂砾石分界切上去,上到碎石坡顶部之后就能看到换鞋处所在的雪坡(图1-8右侧远处可见雪坡,及其上裂缝和脚印),其后在碎石小丘中穿行(图1-8),路线比较随意,只要注意不要太靠近旁边的高崖,基本怎么走都可以。

图1-8 降雪后的C1至换鞋处路线,碎石坡之上

图1-9 换鞋处返回C1途中,可见换鞋处之上雪坡

    (5)换鞋处:海拔5600米,缓坡,碎石、雪坡,无危险。
    换鞋处之下是一小片较缓的石滩,从冰舌渗出的溪水遍布其上。因为大块碎石较少、砂砾泥土较多,所以带走的杂质比较多。在中部裂缝边上一段,换靴爪后上冰。

    (6)换鞋处至2号营地:海拔上升156米,路线长度0.838千米,用时1小时,主要地貌为积雪、碎石,主要地形为陡坡、缓坡,单独通过,无危险。
    从换鞋处向上,一开始路线沿着冰舌中部S型流水冲沟右侧接近竖直向上(图1-10),快到雪坡较平缓地段的时候,路线逐渐偏向右侧,到达脱冰爪处。雪坡不算很陡,坡度变化也不大,约30度,积雪可至高山靴鞋帮,不及脚面,走起来很稳,也不会很消耗体力。

图1-10 换鞋处至脱冰爪处雪坡之一,较陡处

图1-11 换鞋处至脱冰爪处雪坡之二,较缓处

    缓坡走到头碎石与冰雪交接处脱冰爪(图1-11队员位置再向前走)。

图1-12 脱冰爪处至C2路线望向脱冰爪处

图1-13 C2返回脱冰爪处途中

    图1-12正前方即为脱冰爪处,图1-13右后方画面之外为前往C2路线,两张图所摄画面距离很近。图中这一段碎石北大07年没有走,因为当时从脱冰爪处往北,换鞋处之上的雪坡是能够和更大的冰川联系在一起的,但现在高崖与西面的碎石连在了一起,将这一段雪坡单独隔离了出来,所以直接对07年的路线裁弯取直,脱冰爪向西穿过碎石路段,在西侧碎石区和冰雪交接的地方建立了C2营地。

图1-13 C2附近,至脱冰爪处途中小湖

    图1-13路线接图1-12,途中从小湖右侧往左前方前进,即和图1-12相接。图1-13画面后方不远即为C2。

    (7)2号营地:海拔5800米,平地,碎石、雪地,无危险。
    南侧隔着一条东西向延伸的山脊是另一条冰川,一开始考虑新路线时曾计划考察,旦增教练也认为该冰川会更方便攀登,缩短路线长度,减少运输天数和营地数量,从而缩短攀登周期。
    营地西南侧为雪原、西侧为冰壁、西北侧为雪坡,现在想来C2旁边的雪坡还是比较适合训练的,但当时在雪线下花费的时间过多,以致在雪线上都很匆忙。

图1-14 C2及顶峰

图1-15 C2西侧地形地貌

    (8)2号营地至顶峰:海拔上升618米,路线长度2.88千米,实际用时7小时,合理用时5-6小时,主要地貌为积雪,主要地形为平原、陡坡,结组或修路通过,主要危险为雪坡滑坠、裂缝。
    在C2边上穿爪上雪,结组前进,首先通过的是一片中部略微隆起,北、西、南三面被山体环绕,仅余东面延伸出去冰川的雪原。积雪较厚,傍晚时分可没及膝盖,凌晨两点则没不过冰爪。雪原中有个别地方遇到了小裂缝,腿陷进去底下是空的,迈过即可。

图1-16 C2看顶峰路线描绘(放大或查看攀登总结照片文件夹)

图1-17 C1至顶峰路线及沿线地形地貌分区(放大或查看kmz路线文件)

    从C2看向顶峰,有两段冲顶路线会被挡住。其一在C2边上的雪原区域内,因为中部隆起而被挡住;其二在裂缝区及山脊下的雪原,由于裂缝区崎岖地形的突起而被遮挡(图1-16绿色虚线及图1-17棕色线段)。
    在通过山脊之下的雪坡之前,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夜间积雪变硬适合行走,裂缝区也没有遇到难以通过的裂缝,只有裂缝区之下的雪坡有一小段较陡。在山脊之下的雪原上,因为不熟悉路线且天尚未亮,一开始走错了方向,向着甲岗峰西北侧的卫峰走了一小段,发现后向左后方折回,直接到了雪坡底部。此处坡度过陡,不是合适的路线,但是发现时已经只能继续往上了。实际冲顶路线在雪坡上最陡处估计约有70度,几乎像在攀冰一样使用冰镐,加之积雪深厚,十分消耗体力和时间。
    谷歌地球的图像拍摄时间为2015年2月份,与今年8月实际地形地貌相比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裂缝区附近,感觉实际积雪比谷歌地球图像要多,裂缝状况没有谷歌地球显示的那么大。
    山脊积雪同样很厚,没有看到任何岩石(图1-18)。
    顶峰西侧为光滑雪坡,东侧为陡坡,呈狭长半月状,A组5名队员加2名教练也可以排下。西侧雪坡2-3米内可走动,再远就变陡(图1-20即拍摄者向西走了一点拍摄)。
    下撤时没有沿上来的原路下山脊,而是沿着山脊向东多走了两三百米,选择较缓的地方下去的。为方便B组冲顶,下坡时修路150米,这也是此次攀登全程唯一修路的一段。

图1-18 东山脊看向顶峰,周围有短时大雾

图1-19 顶峰全景图(手机马上没电所以没拍全)

图1-20 登顶照

    顶峰下撤至C2用时约1.5-2.5小时。

二、日程
    1、计划与实际的整体对比:
计划安排
日期
天数
实际安排
天气
A组
B组
A组
B组
日喀则至甲岗峰本营
08.01
Day1
日喀则至甲岗峰本营
阵雨
本营建设
08.02
Day2
适应性行走
阵雨
运输至ABC;侦查换鞋处情况;下撤回本营;宿本营
运输至ABC;建立ABC;下撤回本营;建设本营
08.03
Day3
【除去2名教练、2名老队员、1名高反新队员】运输至C1;侦查C1西侧冰川末端并训练;下撤回本营
阴、阵雨、晴
运输至ABC;训练修路;宿ABC
运输至ABC;(上雪线训练);下撤回本营;宿本营
08.04
Day4
【2名教练、2名老队员及1名状态较好新队员】运输至C1;下撤回本营
【其余队员】本营休整
晴、雾、阵雨、雷阵雨
修路至C1;建立C1;下撤回ABC/本营;宿ABC/本营
运输至ABC;(上雪线训练);下撤回本营;宿本营
08.05
Day5
本营休整
运输至C1;下撤回本营
小雨、晴
本营休整
08.06
Day6
运输至C2;建C2;下撤回C1;宿C1
本营休整
冰雹、雾、阴
至C1;宿C1
考察本营南侧山谷(即C1东侧冰川延伸的山谷,往返约10km)
08.07
Day7
运输至C2;下撤回本营;宿本营
运输至C1;宿C1
雪、阵雨、阴
修路;下撤回C1;宿C1
至ABC;宿ABC
08.08
Day8
本营休整
下撤回本营;本营休整
阴、雨
冲顶;下撤回ABC;宿ABC
至C1;宿C1
08.09
Day9
至C2;向上探路;宿C2
至C1;宿C1
至C1接应B组;撤除C1至ABC路绳;撤除ABC;下撤回本营;宿本营
冲顶;撤除C1至顶峰路绳;撤除C1;下撤回本营;宿本营
08.10
Day10
冲顶;下撤回C2;下撤中修路150m;C2休整;撤回C1;宿C1
至C2;宿C2
撤除本营;返回日喀则
08.11
Day11
下撤回本营
冲顶失败;撤回C2;C2休整;下撤回本营
晴、雪、雷电
-
-
08.12
Day12
撤除本营;返回日喀则
表2-1

    2、实际日程记录:
    (1)8月1日:日喀则至本营;阵雨。
   在拉萨斌哥临时回家,剩余12名队员中,3名前站已经进山。其余队员5名乘班车,4名随货车,当天上午8点和10点先后出发,沿G318-S203,经南木林县,到达甲岗峰大本营。途中遇到一处泥石流冲垮道路,但车辆可缓慢通过。
    本营附近公路有一处路口,立有“空地养生温泉”的标志牌,从此处开下公路,有车辆通往本营的路线。赵老师开车在这里接。如果是步行,则距离本营最近的公路上位置还要从这里再往县城开一点。
    约六点左右货车抵达本营,全队达到。健朗的状态不太好,其他人都比较正常。
    因为继承了山鹰的营地,所以省去了建营的麻烦,直接拎包入住。
    (2)8月2日:适应性行走;上午较小阵雨,下午多云。
    当天主要安排在于适应。早上带队在营地周边走了大概1-2个小时,没有往高处走,基本都是很缓的坡往来的方向走了一些,然后兜了个圈子返回。健朗状况仍然不好,也没有跟出来,虽然星号一直在说让他多走动。过程中下了一点小雨。
    下午天气不错,趁着没有下雨,在纳纳的指挥下,大家将后勤食品分类领取了,并且也为还没到的教练准备好了他们的两份。
    考虑到前两天没有特别的需要教练在场的安排,所以请教练比我们晚了两三天从拉萨出发进来。
    傍晚由于健朗情况始终没有好转,没有进食,食水都吐,讨论后老赵开车带他去申扎医院,我临时决定一同前去,当晚我们三个住申扎。队伍交给星号。
    (3)8月3日:探路、运输至C1,训练;山上至本营较大阵雨,县城阵雨转阴后转晴。
    老赵、我和健朗在县城打针后下午返回本营,顺便接了坐班车进来的教练,在车上教练主动提出健朗应该下撤,所以最后如此决定,明天送健朗乘班车回日喀则。
    其他队员在星号和陈老师带领下进行到C1的运输。不清楚当天山里的降雨时段分布,但是应该下了不少雨。由于第一次上状态还不够好,并且不清楚路线,最终花了六个小时上去,而原本预计是4小时。星号也没有看到北大的路线旗。后来我们意识到北大和我们用的前进营地不在一处,我们建营的地方是07年的位置,而今年北大用了其他位置。
    山上训练大概一小时,在不好上的那边冰川末端。下山快的人大概两小时,慢的人就不一定了。下来状态都还不错。星号觉得根据当天的情况我们,其他老队员,不可能一天到了C1还能再往上探路、修路到C2。后来据此决定第二天我和赵老师跟教练,再带状态好的新队员上去运输和看情况。
    (4)8月4日:运输至C1;上午河谷里有阵雨,和一阵一阵的雾气,中午放晴,下午本营短时雷阵雨,雨云来自东南方估计十五公里的位置。
    早晨九点出发,约中午一点到一点半5个人到达C1。途中河谷内天气变化较快,教练不断穿脱雨衣,下雨、起雾、出太阳轮换进行,雾气大时能见度不足十米。在C1休息一会,旦增教练觉得不用上去看了,知道C1往后要往哪走了,所以很快就开始下撤。教练和赵老师下撤很快,经常是在跑,我和西则在慢慢走,最后我们到达草坡的时候他们已经回到营地。快到营地的时候,在坡顶就注意到的、营地东南方向飘过来的雷雨云到了我俩头上,暴雨闪电中跑回营地。
    晚上老队员与教练商定分组和计划,决定次日B组运输并下撤本营,A组休整,后天A组上C1,大后天上C2,再一天冲顶,B组随后。
    (5)8月5日:运输至C1;早晨小雨,后来放晴,天气极好。
    A组休整,早晨十点B组出发,有小雨,但不久本营放晴,阳光明媚,空气炙热。下午两三点B组返回。当天下午休整,打打三国杀之类的。
    (6)8月6日:至C1;山谷冰雹、雾、阴雨,夜间大雪。
    B组休整,A组按计划上至C1。河谷中长时间遭受冰雹和雨的洗礼。到达C1后冰雹未停,帐内休息一段时间后停了。约四点开始准备出发,教练比较早就好了先走了,五点左右三名队员才走,赵老师和田园之前状态比较差一点,留守C1。经过约3小时追踪教练的背影,到达C2,教练已经在碎石堆中平整地面搭好了一顶高山帐。放好装备,稍事休息后,在逐渐暗淡的夜色中返回C1。
    晚上睡着以后下了大雪
    (7)8月7日:至C2,下撤回本营;上午C1至C2有小雪,不久即停,下午山谷有中雨。
    早上起来帐篷上有挺多积雪,内外账之间也有,外面地面有约5cm积雪。不久又下了小雪,天气状况不能执行原计划,需要等两三个好天气之后再上,“晒晒坡”“大雪三天不进山”。雪停后A组出发上C2运输,途中与教练、赵老师商定B组当天上C1、宿C1、次日在换鞋处的雪坡训练后下撤,A组当天运输到C2后下撤回本营。从C1返回本营时,天气状况不佳,B组出发较晚,在草坡顶部附近两组才相遇。
    (8)8月8日:下撤回本营;本营全天有阵雨
    C1上午天气不佳,B组没有前往雪线训练即下撤。全队本营休整,下午天气不佳,攀登状况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导致矛盾爆发。老队员与教练商定次日A组上C2,B组上C1,后天A组冲顶B组上C2,大后天B组冲顶,全队下撤回本营。
    其实此时是否可以考虑,不再分组全队一起冲顶?缩短需要的天气窗口时间。当B组冲顶失败的时候才意识到究竟为什么要分组,只是自然而然的每个社团每一年基本都是如此去做所以我也如此去做。
    (9)8月9日:至C1/C2,向顶峰探路;上午河谷冰雹,大雨,下午放晴。
    A组上午出发,在河谷再次遇到冰雹,这次还伴有大雨。今天队伍走的比较散,教练和柄然走的比较快,赵老师西则和田园在后面看不到,怕出问题等了等,拿防潮垫出来当遮雨(雹)棚。中间天气数次转晴又下雨。
    中午两点左右到达C1,帐篷里休整,不久天气放晴,由于之前降水过程不长,旦增认为不会影响之后攀登。随后继续前往C2,本来在收尾,在换鞋处之上的雪坡上,旦增通过赵老师叫我去前面赶上柄然,等下和他结组给探路的教练送绳子。所以加速赶了上去,到C2就开始准备。
    教练动作快走的也快,我和柄然紧赶慢赶还是越落越远。傍晚时刻雪被晒了一天比较软,基本上每脚下去都会陷进去到小腿,很费力。后来开始上坡,更加痛苦,最后感觉不可能追上教练,天也快黑了,所以呼叫教练同意后,留下绳子,开始返回C2。路上被教练超过。每人带的一捆100米绳子也被教练带回,因为上面修不了多少路,不需要这么长的。
    大概十点才回到C2。回去旦增叫我商量,觉得前面路线不难,可以凌晨直接上。但是当时已经快十一点,起床时间旦增定在一点,A组普通队员当时已经从早上走到了晚上,我和柄然尤其累,之前都没有过冲顶经历。心理有些痛苦,不过最终还是决定,凌晨出发,苦一点就苦一点,抓紧时间和机会,谁也不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样。
    晚上本不打算睡觉,也没有进睡袋,蜷缩在大家脚下那一块,烧着水,后来不小心还是睡着了,不过很快就醒了,水正沸腾。
    (10)8月10日:冲顶,交换营地,下撤回C1;凌晨至下午晴,下午至傍晚有小雪,九点前后有小雨,转晴。
    突然惊醒意识到水还没关火。处理完水看表还有一会。后来大概两点半所有人才收拾好了结好组最终出发。两个教练跟我和柄然一个结组,赵老师田园西则一个结组。一直担心赵老师会不会把他们赶下去。一路顺利,雪层如预计的一样在夜间冻得比较坚硬,走起来很舒服,一脚下去雪没不过冰爪,远没有下午的艰难。
    走过平坦的雪原,爬上较陡的雪坡,穿过裂缝区,再上一个较缓的雪坡,在这个雪坡中间我们等了等赵老师的绳队,随后是一片开阔的雪原。在这里走错了路,偏向了甲岗峰西北侧的卫峰,不过很快发现,随即转向甲岗峰的东侧山脊。因为天黑,加上不熟悉路线,直接往山脊上切的时候,选的开始位置不太合适,太陡了,造成后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个坡上,大大延迟了登顶时间,而且也有点不太安全。
    上到山脊,休息,接下来就只剩走上顶峰了,中间已经没有任何的阻碍。九点半到十点A组5名队员2名教练全部登顶。
很快从山顶下撤,没有走切上山脊的地方原路下去,而是沿着山脊往东多走了200-300米,选择了一个缓一些的地方下去,下去的时候为方便B组冲顶修了150米的路。
    天气仍然非常好,雪已经和昨天傍晚一样很容易陷进去,回去的时候在靠近C2的雪原上大约有一半的脚步会陷进去。十二点左右返回到C2,休整。
    下午约两三点,B组上至C2,整理收拾以后A组离开C2营地,下至C1,路上有一点小雪,不过很快停了。下去的时候把C2多余的装备全部带下去了,没想到下去过一会上面打电话,说没有结组的绳子,所以我又从C1带了两捆绳子上去。路上几次坐下闭上眼睛,仿佛睡去了又仿佛没有,到达脱冰爪处时天已经黑了,黑夜中偏离了方向走到了C2营地北侧的雪原和碎石堆交界处,不过又摸了回去,到附近的时候陈老师打了光,找到了营地,睡下大概十点多快十一点。
    (11)8月11日:冲顶,下撤回本营;凌晨晴好,五点左右下雪加雷电,白天转晴。
    凌晨估计也是两点左右,旦增教练带B组出发,但七点左右B组回来了,受到大雪和雷电影响没能冲顶成功。早上撤帐篷时雪已经停了,拍完照后下撤。
    A组已经把C1能背的基本上背完了,B组负重相对少很多。
    下午撤回到本营,第二天出山。
    (12)8月12日:出山;晴。
    赵老师七点开车送4个人先去南木林坐班车至日喀则,再坐火车去拉萨,然后赵老师返回。4个人中午和货车一起走,剩下5个人赵老师返回时一车拉走。
    坐火车的是最早到的,货车其次,十二点左右到拉萨,剩下一车凌晨三四点回到青旅。

三、资料
    山峰基本概况内容见《2018年厦门大学甲岗峰登山队攀登策划书》,此处仅依据进山到出山期间实际经历情况做一些补充。强调,仅仅是对本次攀登期间十余天情况的记录和概括。
    1、天气概况:
    (1)雨雪天气连绵;
    (2)河谷内天气变化迅速,中午13:00前后可能有冰雹;
    (3)西北格仁错与东南错嘎错、拿那错对甲岗峰周边天气影响很强,东南常可见雷雨云向周边移动;
    (4)连续阴雨天气后会有2-3天的天气窗口。

    2、地形地貌概况:
    (1)雪线以下与07年相比变化不大;
    (2)今年基本没有遇到冰面,雪线以上除了一小段石头以外,全程在深厚积雪上行走,而07年则有很大一部分路线是冰面;
    (3)没有遇到对攀登造成决定性影响的裂缝。

    3、进出方式概况:
    (1)目前申扎县每天有一班往日喀则的班车,每人150元;每两天有一班往拉萨的班车,每人270元;县城有代售点,日喀则和拉萨也可分别在客车站购票乘坐前往申扎,不过要提前,因为会没票;
    (2)日喀则到申扎沿G318转S203,途径南木林县,约300千米,正常约4-5小时;今年在南木林至申扎之间有一处道路塌方,通过缓慢;
    (3)前半程沿河在山岭间,河名香曲,出日喀则约160千米时,到达河上游尽头处,海拔开始迅速升高,通过山口后离开群山进入一片高原;
    (4)在快到申扎时,主路向东分出一条支路,路口立有写着“空地养生温泉”的蓝色标志牌,从路口位置向西下公路有通向本营的路径,车辆可以由此开过去;
    (5)从公路到本营距离最短处需要从前述路口再向县城方向开几分钟,可以让班车司机在那里停车下人,走到本营,走过去约需30分钟;
    (6)本次进、出山都没有经过申扎县城。

    4、路线概况:
    除了东北山谷进入之后,北大07年所开辟的传统路线以及今年所开辟的北山脊新路线,甲岗峰东侧的2号山谷(各山谷照片见“攀登总结照片”文件夹)与南侧的4号山谷都具有开辟新路线的可能性。其东南侧的3号山谷,地图上可见等高线十分密集,雪线附近估计不好接近。2号山谷紧邻1号,实际攀登中教练认为比1号更好接近雪线。

图3-1 甲岗峰与周边山谷(途中路线及节点为07年北大大致)

图3-2 东南各山谷远观标注,顶峰在3号山谷右上角(无标注原图可见“攀登总结照片”文件夹)

四、经验
    本次攀登在协会以后的攀登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1、攀登计划:
    和我前两年所感觉到的一样,协会的攀登,也许其他很多队伍的攀登也是如此,都是在过程当中对攀登计划不断地调整调整再调整。我想这除了前期我们搜集资料手段单一、资料收集不完善再加上山区环境本身无常的原因以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理解、掌握程度不足,对自身队员状况的认识不甚清晰。
    确实因为山区环境复杂多变、资料较少等原因,计划往往会面临不断需要调整的情况,但是一开始就将“反正要不停地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这样的想法放在心上,进而草草了事是不行的。无论制定出来的日期规划是大致还是精确,但自己心里要对我们能够掌握的制定攀登计划的各方面因素考虑清楚。队员能力、运输需要、线路情况、营地情况等。所谓自主攀登,当然不仅仅是自己实践修路的技术。在我们的雪山经验很难于四年间获得决定性提高、达到能够实践更多进阶技术的情况下,除了尽力去尝试以外,同样重要的是各方面的准备能够自己做到更好。
    今年攀登计划比较草率,能力和态度原因兼而有之。在我看来,最终没能全队登顶,运气和当时的心态只是其次,一开始准备时对状况的不够明朗和攀登期间对探路的不够积极是致命的。如果第一天随队上升或者第二天到了C1之后趁着来得及继续往上探,运输量和消耗的时间都能减少,我们在第一个好天气之内就能做好冲顶的准备,两个窗口之间的时间可以休息的更充分或是组织更有效的训练,第二个好天气窗口能够更好被利用。现在这不过是后见之明罢了。

    2、攀登职务: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设置单独的攀登队长来主要负责攀登相关事务,而不要队长兼任,什么都想自己做的结果有可能因为压力太大导致各个事情都没做好。
    这次之所以没有安排星号做攀登队长,一是因为觉得他本身在出发之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队伍事务,二是相互之间其实都没有太多了解,请他做攀登队长也会增加我沟通的压力。
    虽然在前期基本没有和非在校生的老队员沟通过攀登计划,但后来在实际攀登中对攀登计划的调整绝大部分都是依据这些队员的判断和建议去做出。这导致我们对攀登计划的目的和内容理解不一致,进而不能很好的实现意图,反倒会出现“拆台”的矛盾情况。

    3、攀登能力:
    可以尝试,没法自满。

    五、结语
    作为队长,兼职攀登队长,同时自身登山的经验又不够充分,尤其是缺乏“冲顶”这个部分,可以说今年甲岗峰是非常的力不从心了。
    现在回顾起来,说一说如果我单做一个攀登队长,应该做些什么样的事吧。首先是尽可能早地参与到选山中,如果一开始就有当攀登队长的想法,那就早早开始和队长去沟通。其次是收集山峰信息、了解队伍情况,参考这些制定攀登计划。配合队长,依据攀登需要,组织训练。随机应变,根据天气、地形等实际攀登状况调整计划。可以看到,要实现以上这些,攀登队长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在与人相处、收集资料和知识积累、技术掌握各方面都应达到较高水准。而我既没有完整的、丰富的经验,也没有多花过时间在提高自己的技术、知识水平上,因为大部分花在协会的时间都是花在事务工作上的,真正有助于自己能力进步的寥寥。有条件还是应该为自己充充电,只放不充的电池应该还没有。
    协会已经爬了16年、17次,这次是第十次登顶,也是时隔三年久违的成功登顶。虽令人欣喜,却也感到残缺和对下一次的期待。未来我们要走向什么样的山峰,协会还能登到多高?徐妈还能走多远?

huegg
2018.09.25

附件:网盘链接
包含:
“2018年甲岗峰个人记录小视频”文件夹
“2018年厦门大学甲岗峰登山队攀登总结照片整理”文件夹
《2018年厦门大学甲岗峰登山队攀登路线》kmz文件
《2018年厦门大学甲岗峰登山队攀登总结》word

(日更,原楼编辑更新)
2018.09.25更新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8-9-12 08: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巴士底囚 于 2018-9-12 08:55 编辑

8月7日 A组是从C1 出发运输至C2 后下撤回BC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1: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都没太顾上写攀登总结,明天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21: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士底囚 发表于 2018-9-12 08:40
8月7日 A组是从C1 出发运输至C2 后下撤回BC

嗯嗯,我想起来了,之前印象里只上了一次,现在想起来是头一天你和田园没上待在C1,第二天A组都上去然后下来。
发表于 2018-9-21 17: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3-29 14:46 , Processed in 0.1161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