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05|回复: 0

[2013姜桑拉姆峰] 2013姜桑拉姆卢毓浩个人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5 19: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雪山总结
     原本以为几天高原生活会稍损记忆,没想到那些风景仍历历在目,很奇妙的感觉,在大本营看的那本书记得比下山后看的清晰多了,躺在床上,大本营,泥土的芬芳,风的微寒,山的曲线,人的轻语接踵闯入脑海,而且清晰得仿佛可以用手指描摹下来。而现在回忆这些,
感觉就像在天文望眼镜里看月球的表面一样,怕是一生都没有这样的回忆了。
刚到大本营的时候,我和铃峰因为好奇心,并且为了想积极适应,刚好也没事干,就跟阿旺说了一声,去逛逛,没想路线那么远走了近一小时。回来就挨骂了。第二天上去走走。第三天就是运输,其实攀登过程中我自己的节奏都是比较差的,走几步,喘一会,那时是觉得不会有多大问题的,而且喘一喘很舒服的感觉。运输(主要是运输雪锥、冰锥、gas、帐篷、雪铲,将高山靴、冰爪、冰镐放在换鞋处,并建设C1时候,大本营到换鞋处根本就是乱走 的,在换鞋处意识到在这样走不行,接下去还不知道有多久的路。接着换鞋处到C1就走到最前面去跟教练走,跟教练一步步的走果然很舒服。运输完下山无装备一身轻,一路飘下去。碎石坡很长很讨厌,不过在较软的沙土上有一个技巧,走的时候脚面与水平面平行,在沙面上踩出一个台阶,因为本来就是下坡,下去感觉就是跑下去,而膝盖很舒服(沙面缓冲作用大)。
运输完休息一天,不知道是没事干(装备运输下来就整好了)还是前一天太累了,一整天都感觉蛮累的,早上9点起,白天又睡了3次觉(很短暂的),睡完轻微高反。8月7日上C1,因为整个路线已经走过,背的装备只是睡袋、防潮垫、登山杖、食品而且整个过程赵老师在前面压速度,步伐比较好,比较轻松上C1。
宿C1,原计划3点起床冲顶,半夜大雪,冲顶推迟到明天晚上,那天早上起来内心各种惆怅,一是姜峰天气受羊湖影响变化无常,怎么和我们攀登吻合。如果明天继续坏天气,我们就只能下撤回拉萨了。二是教练说路线还并不明确,上面的路都不是很适合,再上面的山体情况未知。所以一直觉得好诡异,而且普布次仁的语气显得淡定却如谜一样。这让我有点精神恍惚,影响了一整天,后来去强迫自己认定登顶不重要的想法。这一天记忆很不清晰。3点冲顶,可能还是恍惚影响了视力和智商,把安全带穿错了,比较晚才出发。后来头脑渐渐清晰,一路拾掇着风景和心情,登顶了。下山很累,久美教练帮了不少忙,不提。总结几点:任何时候都得沉住气把握节奏,这对保存体力和防止受伤都很重要;别让一些乱七八糟的情绪影响你,做什么都专心做;训练也很重要,认真对待;绳子只是确保安全,尽量不拉。
身体上,到拉萨的第二天晚上感冒{那天较冷晚上睡觉时又穿太少}了,第二天有点发烧37.6°C,不过进山前基本好了(狂喝竹鲜沥,清热化痰止渴,镇惊利窍~~队医泡板蓝根时也积极喝)不过流鼻涕好不了(鼻涕影响呼吸)。高反到第二次上C1才完全消失,不过症状很轻微,在拉萨基本运动时才会有,刚到大本营的头胀,在本营起床后的轻微头晕。 关于在大本营的睡觉问题,我是觉得想睡就睡,不过稍微睡就应该马上叫起来,既可以缓解疲劳,又可以防止高反。前两天积极适应不要睡。
不过这次雪山上学的技术感觉略显单薄。训练了一点(不过可以训练的地方离大本营实在太远了),然后就被教练带上山了,用到的只有过节点和步伐。我德式都没用过(鞋太大也用不了),过裂缝也基本没用上。姜峰确实是体力型山峰。没有体会到栋俊说过的去雪山需要准备很长时间的感觉。登顶了,却没有太多的兴奋,可能是这个过程太顺利了,缺少了过程的曲折,是因为我们把辛苦花在集训时么,还是我们丢掉什么才得来的顺利?
    不过雪山仍是雪山,智慧女神仍不动声色地注视我们,也许这是她给我们的恩典,她精心化了妆,让自己的身体不出现皱纹裂缝,并且讨好了天气公公和羊湖奶奶,让他们在我们来的时候不要捣乱,因为她要给我们一场盛大的恩典。可是每次这样想的时候,又突然会想怎能如此毋庸置疑地活在别人的恩典里。我们好像欠山的,太多,太多。也许这也是山难的原因吧,对那些不用正确理念登山对山不给予足够的尊重的人,山就会释放出那深藏的暴戾的魂魄,吞噬他们。而我们只是轻轻地上去了片刻,似乎靠着雪山的肩部看到了更多东西,然后淡淡走下来,不带走什么也不留下什么。
看看那些协会历史上去过多次雪山老人说的话,他们说能清楚地去登山,然而又遭遇诸多不顺的雪山经历是收获最多的雪山经历,内心不禁愧疚怅然。不过,虽然没有经历那些刻骨铭心的逆流前进,没有面临上或不上的艰难抉择,没有目睹咫尺距离却过不了的无奈,雪山却在心里印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也许这是最值得回忆的一部分,在只能追忆而想追追不回的青春里。
集训篇
第一周总结
一周,满满的一周。
只是觉得能奋斗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什么都好,比游走于迷茫的大学生活好多了,纵使很苦,也是有着满满精神回报的修行。
第一周确实累了点,很多时候什么事都不想干。外联方面也各种纠结,天伦天说已经晚了,好几家也是发了策划就不理我了,更多的是无法沟通。
   感觉好多事情摆在面前,内心五味陈杂,虽仍能淡定往前但却总在各种波涛汹涌后,或许曾有的一群人的感觉越来越淡,而登山成为自己的事的感觉越来越浓,心中泛起苦涩与不甘。登山这件事在心里越来越神圣,也许登山吸引很多人的一点不是他带来的幸福感,而是他的苦吧。登山俨然已是修行,这样看才能把很多功利的东西抛掉,而注重于过程吧。总是沉浸在浅薄的幸福中,而后来能选择来登山又让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而充实
第二周总结
其实一直有好多让自己前进的力量,比如那些伟大登山者的登山精神,那些山峰的壮阔,或是曾经徐妈老人的期待,协会一直以来的辉煌,或是那些送来的西瓜,那个让自己不再抽筋的对牛奶上‘高钙’二字的深情对视。
   其实心里一直是淡然的,不过感觉山的力量正在心底变大,这应是源于对这种机会的珍视和对周遭人想法的了解吧。一直觉得厦大的小学期是很奇怪的,相对很多学校。大一的小学期更畸形。各种同学都各种茫然。而我却忙着登山,至少感觉不完全被这个环境牵引着或者被这个体制荒废着。听了不少人对于我们登山的看法,少量羡慕,大多是简单的问情况,一种不可捉摸的态度。确实很难了解,毕竟自己的心理也还没完全搞清。至少去登山给了一个机会去解答这个问题和很多关于自己的问题。希望能达到那种看见山,就好像看见自己的境界吧。
第三周周总结
3周了,这么快就过去了,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好像越来越对一星期去两次的4号楼有好感,心底想应该会怀念这个地方的。训练达到高峰感觉酣畅淋漓,小学期跑步的人明显多了,有时跑圈中间几圈时候就可以跟着一些路人跑,不快不慢节奏适合,等到后面几圈就放开跑,尽量把骑行队的往后甩。冲刺的话,有节奏跑更是觉得舒爽。如果按照最基本的节奏全程匀速下来大概是1分30秒的样子,佰凯过来陪跑更是动力十足,向1分10秒进发。确实节奏最重要啊。而且训练越有激情了,第一周完全是恐惧心理,现在感觉更能享受自己了。也许是雪山感觉更近了把。
回顾了一下冬训的技术,顺便看了不少照片,听着队歌,感觉那种一群人的感觉又回来了。看了一些登山片,觉得《南迦峰》和《北壁》尤其好,雪山的激情各种迸发。白城拉练更觉得是拉练之最,杨总一番话更是让自己觉得对登山有一个新的认识,又学到了裂缝救援系统和自救。满满的一周,不过翘了星期六的课居然被点名了。值得了,有什么比得了在台风天边沐浴边观海。
we've struggled through the darkest storms,
we thought we couldn't tame
together we've tried,
as we stood side by side。   
第四周总结
这周总结是雪山回来写的,因为那时大家已经忙疯了,没顾得上写这个,这里大概提一下。
这一周基本都奔波于翔安和本部海韵,周日早上出征仪式,下午医疗讲座,晚上开会,周一去岛内买礼物,周二下午去整理装备,领装备,周三送前站,周四考试,周五就在整理要带的东西了,周六早早去了海韵,中午出发去火车站。很需要注意的是调配好时间,复习,训练,职务,个人东西整理。
集训总总结
身体上,很庆幸自己没有出现什么大的身体问题,感冒受伤与我无关。膝盖未出现不适。出现的问题主要在前两次负重拉练,南太武和翔安拉练,由于有海拔爬升与下降,髋骨也就是腰环下面承力的突出骨头奇痛,特别是下山的时候。而其他人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一直无法理解这个问题。期待后来队医解释一下,是因为我刚好有一根痛觉神经在那上面,还是我没有足够的肉来缓冲?而且因为杉际内摔了左手,如果肩部压太多在左边,手就会麻掉。
说实话,出发前历年的雪山报告书看的实在太少,看进去的更少,主要是因为看不懂没有那样的体会,看的时候味同嚼蜡,能消化的更少。回来的时候,却兴致盎然地看完了几本。出发前还是多看些吧,不懂的一起看或和老人一起看,历年的报告书反映很多协会发展和登山发展的情况,看进去的话对整个登山会清楚很多。
训练的话,翔安今年跑的是篮球场不是很舒服,特别是拐弯时候, 关节损伤较大,肌肉比较容易拉伤(成洲….)。以后应该会好很多。另外力量训练会出现偷懒情况,翔安以前没练过悬垂等比较跟不上。建议让骑行队监督登山队,登山队监督骑行队,或让一个常来的会员负责监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5-13 16:38 , Processed in 0.1011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