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eve 于 2016-2-20 16:13 编辑
2016冬训总结——陈志婷
(一) 个人篇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从决定参加冬训,提交报名表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这会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不论是在协会,还是在个人。
回家已有好几天了,病了一场,还没有动笔写个人总结。这天早上,老沉的院落钟声在耳畔咿呀的唱着,我在这熟悉的旋律中缓慢睁开了双眼,不知是钟声的催眠音效,还是感冒导致的头脑昏沉,霎时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梦境…
那是一个雪白色的梦。
群山环绕,大雪纷飞,我身穿一袭白衣,在这片冰雪之地翩翩起舞。雪花亲吻着我的发丝与肌肤,那一丝微微凉的触感让人顿感无限清爽…我随着这漫天的雪花挥舞着旋转着上升着,纵情的享受着这一份天地的馈赠,一切都是那么纯净与安详…
是呀,我不愿从这样的梦中醒来,这是一直以来内心期待着的远方,渴望着这一片纯白的世界淋洗我那久待滋润的内心…但梦醒了,我却也不觉遗憾,因为这一份纯净的享受,是冬训带给我最大的满足~
于是迅速爬起了床,开始了这篇总结。
冬训的记忆于我,也就是这么一份最自然的源于内心的情感宣泄。 我向来不是一个团体意识特别强的人,年少时的经历让我更早的学会独立,于是在人群中,总是难以很快与大家打成一片,加上翔安与本部的距离,即便大家一起走过了一个月的集训时光,与大家也并不是特别熟,这些因素使得出发前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丝的忐忑,害怕自己无法完全融入这个协会,在某些方面会稍显孤立……当然这也自然的成了这次冬训我对自己最大的期许,放宽心来好好的融入协会,与大家一起度过这段集体的时光~
最终的结果,我想是令人满意的吧~现在每每回想起冬训与大家一起的日子,翻着大家集体的照片时,每一张面孔都是那么熟悉与亲切,那热情洋溢的笑脸,那青春的姿态,都让人内心感到无比温暖,这也是冬训自己最大的收获了吧,这一份源于我亲爱的队友们的温情与内心的充实感~
而其中与王睿一起的时光,应该是这次冬训最美的点缀了。集训时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女孩儿,内心就感到无比亲切,于是慢慢的我俩就走到了一起,冬训时几乎都是在一块儿,我们一起在车站留下行脚者远行的足迹,一起在冰面上自由的行走穿梭,一起在大山里互相鼓励着爬行,一起在成都孩子般的游走感叹……我们聆听着彼此的故事,一起在神圣的大山深处,留下属于我们共同的青春写照,这一切都是无比的自然与美好~我想,不论在何时何地,有这么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关怀的伙伴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了,尤其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这种人性间的温暖也就尤为重要,亲爱的人儿,但愿以后的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有温情相伴~
帐篷里两夜的营地生活也是冬训时感触最深的一点了,正如队长说的,在冬训这个大集体中,我们不可能具体了解到每一个人,我们所能接触的都只能是一个小团体的范围,所以冬训半个月的时光,虽说与大家都更熟了,但这份熟悉还只是在表面的水平,真正能有进一步了解与交流的并不多。而两夜的营地生活,弥补了这种缺憾,五个人的小团体就如兄弟一般的一起生活,一起做饭,这种亲切感是无法言说的~我们帐篷也是很有爱,营长王睿常常被庭江调侃,小女生的羞涩是那么可爱~队长侯老师吧,特别贴心周到,搭帐篷后勤等等什么都照顾着我们,帐篷里也一改平时的严苛姿态,就是一个大哥哥的暖男形象~冲顶回来的那天,他拉开帐篷喘着粗气,激动的对我们说他们回来了,成功了的画面是那么令人感动,是呀,这是属于我们团体的荣誉,我们都为你们骄傲!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很狡邪的家伙,生日时没有跟我们任何一个人说,李余进来一番闹腾我们才知道呢,内心世界很丰富被我们逼问着却常闭口不谈,嘿嘿,最后只能对“单纯”的侯老师说,愿你早日找到你的幸福咯~小奇平时的印象不多,感觉是一个比较沉默的男生,其实重庆的他很热心,帐篷里的水都是他冒着寒风出帐篷去取的,他爱吃辣,面条喜欢硬一些的,但是却总是笑着说没关系,不介意我们的软面并送出了老干妈~廷江是一个很开朗的男生,以前云顶山的时候认识的他,所以一直也很亲切呢,以为他是一个乖乖男的,但没想到他这么坏,不停的开营长玩笑,不过人真的很好哦,下山的路上一路护送我和王睿,帮我们拍照,各种路边,桥头,感觉我和王睿在那边的照片都可以出写真了呢~营地生活想想都是这么和谐,我们帐篷这般,其他的帐篷也是欢笑不断,深夜都可以传来隔壁帐篷的话语声~
山路很艰辛,第一次爬山完全没了知觉,全凭意念支撑着走完了这七个小时的旅途;山里的训练很冷,一夜起来鞋子都结了冰,刺骨的严寒刷刷的钻进脚底心里;山里的夜很静,帐篷外白茫茫的一片,静的生冷,让人生寒。然而山里的一切又是那么圣洁,远离了人世的喧嚣,唯有我们不时传来的欢笑。这笑声如银铃般清澈,在大山里飘荡着,回响着,消散在天际的每一个角落,仿佛在向大地昭告着属于我们登协的勇气与自豪。回家时,家里的长辈们都表示很难相信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但我想说,有这么一群人陪着,无论在哪里也都是很温暖很值得的~
冬训也有些许遗憾,整个冬训与大家的接触还是不多,听队长说以前的团体是会按集训时的分组,做什么都在一块儿,每组还有一个组长,协会为避免小团体的形式今年就没有这样,但我觉得分组的形式还是挺好的,毕竟冬训二十多人的集体太大,大家不可能完全彼此了解,只有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大家更多的聚在一起,才会更加放得开,彼此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只有在小团体里有了更多的感情,整个组织也才会有更好的协调性吧~另外感觉整个冬训,大家团体的文化建设活动较少,除过集训时的一次集体建设,冬训时期的几次开会,就再没有了集体活动,回到成都后也就自由活动了。冬训的目的主要是技术培训,但是技术培训时间只有四天,其他的时间应该是可以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的吧,以增进大家的了解与感情。这方面绿野可能做的更多,去年暑假我有参加绿野的观鸟营,也是半个月左右,他们有大破冰,每天都有总结,还有每日双星的活动,每天两个人作为双星,大家要对他们好,晚上开会时会集体对他们提问和评价~虽说有点时间上的问题,但整个营期下来,大家确实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营期也更加欢乐。而且从个人角度看,技术能够就在我们内心的时间可能并不长,除非我们对比有很强烈的喜好,而大家感情方面的联系却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这一份内心的温存集体的凝聚力也会是冬训最有意义的地方吧。所以希望协会以后的冬训也可以有更多的集体建设方面的活动~
冬训已经过去了,回想这段不同寻常的时光,内心的感慨已经无法用言语描述了,那一份冰雪的体验,那雪山上的煎熬与喜悦,那对自我的追寻与思考,那一场集体的恋爱,都是这个冬天最美的回忆……虽然冬训时光已经画上了句点,可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山就在那里,我们也一直在路上。
(二) 职务篇今年冬训我负责的是宣传的微博部分。主要任务是用微博发布冬训队的动态,并且回馈相关信息给赞助商。任务基本是从集训第二周,星志分配各队员任务开始~之后,集训期间的主要训练均会发微博与大家共享,冬训期间基本每天都有微博更新,在管理微博的这段时间有如下一些体会: 1. 内容与风格 之前我自己不太玩微博,所以刚刚接到这个任务时,也不知道应该以什么风格去写微博,后来有人跟我说协会的微博主要是用于回馈赞助商这一方面,不用在意太多,写出自己的风格就好。其实有点小失望,因为协会似乎并没有一个对外交流的具体平台,很少用QQ,微信主要是推送宣传协会的活动,微博相比之下算是一个可以全程跟进协会的活动,用于大家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了,所以仅把微博当做一个回馈赞助商的方式未免有点大材小用~所以,在此次冬训的微博方面,除了全程记录集训与冬训的重要阶段,在冬训后期我有意识的将其分了两部分,训练部分与情感部分,因为一篇微博有140字的限制,所以一般介绍完当天的活动就没有空间了。所以我会再写一篇用于情感表达,而且在整个冬训期间,总会有很多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事儿发生,微博也可以成为这些事情的记录者,把这份协会内部活动的情感也分享给大家,只是我发现的比较晚,后面才想到,所以情感部分推的内容不多。总之,希望以后微博可以更多的成为一个记录与宣传者(比较开心的是,我有一个朋友这次因为双学位没能参加冬训,但每次她都会看分享的微博,看完后她总会跟我说好棒啊,她也多么多么想去之类的话,我想,通过微博能完整的记录冬训期间的活动,更多地联系大家的情谊,包括与各大高校间的联系,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希望以后微博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2. 外联 如上所说,协会微博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回馈赞助商,而我在此次微博宣传中遗漏了康比特的赞助,主要是前期的赞助商内容与要求没有明确,我后期没有注意 群消息疏忽所致。一方面,希望外联在活动开始前可以更多地明确赞助商的要求,比如世纪融合并没有微博公众号,并不清楚他们的具体要求,康比特有赞助要提前告知等;另一方面,我觉得冬训宣传一块儿老队员也出一个负责人比较好,可以是外联负责人呀~可以督促与指导宣传工作的进行,比如最开始我就不知道微博要用于赞助商回馈,也没用正面了解赞助商的信息,集训期间一直没有提到赞助商,而且集训第二周左右才接手微博,导致微博冬训记录前期并不完整,如果宣传也有负责人,就可以从冬训动员会开始记录冬训,之后再交给相关负责人员,这样的记录会更完整~
(三) 技术篇此次冬训主要有双桥沟三天,大峰本营一天的技术训练,现将内容回顾如下: 1. 冰坡行走 主要有 法式,德式,混合式,之字步 法式:全齿入冰,身体前倾,两脚外八,适用于坡度较缓的地形,坡度较大时,可加大外八,身体下蹲,一步步稳扎稳打的感觉,走起来很稳。 德式:前齿入冰,重心在两脚之间,踢冰时脚趾勾起,靠惯性力垂直砸入冰面,适用于较陡的地形,耗费体力大。在近垂直的坡度不要害怕,要相信自己敢于迈出第一步!攀冰时可感受自己德式踢的不足之处。 混合式:法式德式混合,一步法式一步混合式,相对德式更省体力,运用于不同地形,步法灵活。 之字步:增加路程,延缓坡度,可用于横切地形,较省力,注意手拿大冰镐与坡面的方向调整 总:冰坡行走即在冰上行走的方法,熟练后各步法可灵活运用,攀冰时看出自己德式踢得不太好,有机会可以再多尝试一下~
2. 上升下降 主要有穿牛尾,上升,过节点,下降 穿牛尾:穿戴好安全带后,左手上升器连接左侧绳端后用快挂挂于左侧腰环,右侧绳端连接主锁,另拿一套下降装备,主锁加八字环,扣于腰环。 上升:把绳子扣在上升器里,加一把快挂,副保扣在上升器上。首先用上升器试力,确保上升器受力,然后开始上升。 过节点:上升器不要离节点太近,先把副保扣在节点上,让副保受力,检验保护站安全性,确保安全后解除上升器。 下降:用下降器连好绳索,制动端在下,右手紧握绳子制动段于腰际,不可松手,然后调节绳子使得副保松开,下降器受力,解开副保,将主锁扣在绳子上,操作制动端的绳子,按照自己的节奏下降。 总: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对保护站的保护,不可离保护站太近,过节点时要看地形决定自己应采取的姿势,避免使保护站不均匀受力造成危害。上升下降操作较为繁琐,所需注意的细节很多,但又是很实用的一项技术,多多让有经验的老人检查自己可发现更多的不足~
3. 攀冰 攀冰是一项力量与技巧结合的运动,主要方法有两镐两步和一镐两步,技巧在于镐法与步法。 镐法:快,准,狠。挥臂时冰镐与大臂小臂在一个平面,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小臂带动冰镐,靠冰镐自身的惯性入冰 步法:德式,两脚不要外八,尽量在一个水平面,踢冰时要稳,前齿垂直入冰 总:攀冰是一项挺有挑战性的活动,第一次攀的时候就是凭着耐力上去的,特别累,后来再攀时发现,合理的运用镐法与步法会让自己轻松很多,再者踢冰再站起时要勇于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当然这需要多次的尝试才能做到~
4. 急救 雪地冰壁的紧急救援包括自救与他救。 他救: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确定队友是否能自行上升,不能则要解下自身的绳子,用冰锥建立保护站,转移受力系统(具体如何转移不太记得了,而且教练讲的时候一些名词并没有听清楚……),然后用抓结和上升器建立1/3或1/7滑轮系统,拉动伤者上升。 自救:掉到冰裂缝的单绳上升自救,掉到冰裂缝时,首先不要心慌,卸下背包与身上的绳子,把绳子装包,包与绳子连接便于之后拉包上去。在绳子上连接一个克式抓结,通过牛尾的主锁端与自身相连,扁带扣在主锁上,做一个合适的脚环,然后绳子连接上升器。上升时,一手推动抓结上升,一脚套进上升的脚环内,奋力蹬起,另一只手推动上升器带动身体上升,稳定后再推抓结上升,循环操作;若到一定的位置需要下降,先把抓结拉下一定的距离获得一段较松的绳子,然后扣上下降器,调整绳子使下降器受力,上升器不受力,取下上升器,把抓结拉到合适的位置使手可以控制,下降时抓结不被卷进下降器中,随后缓慢下降。 总:救援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他救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遍,前面受力系统的转移还是有点迷糊,主要是对一些名词和装备不太了解吧,老师在操作过程中用了不少替代性的工具,不太明白原理,替代性的操作在脑海中只能形成了生硬的模仿,也并没有掌握这项技术;自救在树上练习了一遍,好累呀,问题也有好几个,首先抓结要控制好松紧,绕三圈左右,不可太紧,否则后面很难推动,推动时脚可放松,不能踩着扁带,然后脚环要合适,方便自己借力蹬上去,蹬时要稳要有力,并推动上升器,下降时抓结要控制好,不能让其卷到下降器里。总之,救援技术性特别高吧,也可能是当时对自己没那么高的要求,所以最后的想法有些许松弛,但正像教练说的,真正遇到问题时,你了解这个问题要怎么处理,也比完全不知道的要强,所以能多学一点总是好的~
5. 团体救援 团体救援是团体对伤残队员的救助方式。首先要判断该伤员的伤情,是否救助,如何救助,选取合理的救助方式。 担架运送:用两个登山包制作担架,如果伤员有腿部骨折,先用两只大冰镐与绳索将其骨折部位固定,然后移到担架上,可用扁带连接背包,抬担架护送伤残队员下撤,为避免抬动过程中晃动对伤员的影响,可用地席将伤员包住。 冰壁下降:遇到陡峭冰壁时,需要一位队员护送伤者下降。首先用ATC架好下降系统,伤者用编带与护送者连接,护送者准备下降,伤者在其他队员的帮助下移动到护送者脚端位置,护送者与伤者缓慢共同下降,为防止伤者剧烈摇晃,可将其与担架一起运下。 总:没有实际操作只是看着大家做了几遍,流程说起来不难,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骨折腿部的固定就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操作,冰壁下降队员在壁间的摆荡也特别危险,况且在雪山的环境下,当时唯一的想法是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6. 滑坠制动 主要有四种,最终都转化为头上面下的姿势。练习时要注意砸镐的方法,要用身体的重量来压镐,而不仅仅是靠手臂的力量,砸镐的位置在咯吱窝近胸侧,要有一定的力度,制动时要把脚抬起来。 总:滑坠制动是在雪地上的紧急救援方式,冰面上不轻易使用,否则冰镐容易伤及人的面部及其他部位。
7. 结组 结组是在过裂缝以及一些危险地区的团体行进方式,一般3到5人一组,首尾为经验较为丰富的队员,结组的连接绳一般为50米,然后根据结组人之间的距离调整绳长。人与人之间的绳长是具体情况而定,3到5米适宜,有时会更长。 首尾两人首先理好绳子,用编八的方式将绳头连在身体上,预估所需绳长,其余绳子缠在身上,最后用布林结和主锁主锁扣在腰环上。中间的队员连接用蝴蝶结或者抓结把自己与绳子相连。行进时要注意队员间的相互照应,两人间的绳子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拖地,过裂缝时结组队伍绳子要与裂缝垂直。 总:结组时整支队伍要时时保持警惕,队员之间保持联系,要多注意两者的绳距。
8. 营地建设 主要是帐篷的搭建和帐篷内的饮食等生活。帐篷搭建时首先要注意选址,综合考虑地形与风向,地钉不够时可用石头压住防风绳;然后要合理安排帐篷内的分布,背包放在门厅,留够放炊具的地方,常用的东西拿出,避免经常翻包,鞋放在门口压着防潮垫末端,倒扣避免冰雪进入鞋底;操作炉头gas时要带手套,gas不可留在外面过夜,可以放在睡袋里防止变成固体,注意炉头与周围东西的距离保证安全;备垃圾袋;注意保暖,可在前一天把暖宝宝贴在鞋底,第二天鞋底可干燥,袜子手套放在睡袋可以烘干;多备水,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的水灌好,第二天早上更方便煮早餐~ 总:营地建设是训练中最温暖的一个部分吧,需要我们小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用心参与,精心安排,让帐篷内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也是很不容易呢~
9. 修路 两人修路交替进行,开始前互相检查装备,雪地冰面不同地形运用不同建站方式,雪层较深时雪锥插入雪地,棱面朝山下成45度,雪层浅则填埋,后用水或尿液冻住,还可用大冰镐加保护。 总:修路是我们在山里的最后一项训练,当时特别冷,自己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所以也不太记得中间的具体步骤。。。
总结:技术训练是我们冬训的主要目标,这次四川的冬训,在次顿教练和老队员们的指导下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之前在学校练过的冰坡行走,滑坠制动,结组,上升下降,营地建设等都在实际情景中演练了多遍,大家的热情也都很高,感觉挺有意义的~ 攀冰对我们是一项全新的活动,很有挑战,也很有趣~只是救援与修路部分,自己多是出于了解的心理,没有具体掌握每一项操作,也觉得自己并没有能力去做这些事儿就稍有松懈,但或许大部分的新队员都会这么想,所以我觉得冬训时的技术训练是不是可以按新老队员划分一下,不同难度的技术训练各有侧重对象。就像保护站的建立一样,当时斌哥说这是老队员学习的部分,我们有兴趣的过去听,实际上我们基本都过去听了,之后老队员练习了这部分。对于救援与修路这样的训练,难度比较大,新队员的接受与吸收能力并不高,更多的机会应该给老队员,譬如救援时装备不够,五捆路绳,星志让4到5人一组练习,当时现场就很混乱,因为大部分新队员听过教练讲一遍后还不太知道如何入手,就算练习也一点底气也没有,所以我们组当时把绳子让出去了,又去看星志和斌哥的操作,我这才有了更多的理解,而且一点多就得结束,我们时间不多,结束时健楠似乎还没练过。当时在现场我就在想,这种训练对于新队员强度太大,效果也不好,更多的应该让老队员来练习,新队员先学习,有时间有装备我们再来练习,毕竟老队员接触过了解的比我们多,练习效率肯定比我们高,况且他们掌握后可以在学校教新队员,新队员若继续在协会仍可进一步跟教练接触学习,这时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自私一点说,老队员对于协会的贡献与作用更大,学习这些技术可能对于某些新队员并没有用,之后能留在协会成为骨干的也说不清楚,但是对于老队员,他们已经在协会付出了这么多,我想他们的心也一定不止于此,应该会为来年的登山做准备,这样的话,掌握这些技术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发展协会的话,应该给老队员更多的空间,冬训把绝大部分重心给了新队员,老队员在各项技术训练时都要给新队员做指导打保护,如果总是这样新老队员的平行交替,要往前走一大步可能很难。现在有了教练,如果以后冬训还会请教练的话,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了,冬训训练可以分为基础训练与进阶训练,基础训练以新队员为主,教练与老队员指导,进阶训练以老队员为主,新队员作为初级的学习,教练也可以在老队员学习的部分讲解更多的内容了~冬训的训练与时间安排或许也可以更有序的进行。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的想法,其实也是觉得冬训老队员们为我们做了太多,他们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去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