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15|回复: 4

[技术讨论] [转帖]大学生登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3 01: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戴雨笛 于 2014-7-3 01:45 编辑

logo.jpg

      资料中找到的一个文档,从文档作者看似乎是乔阳在10年保存的,出处不明....写得挺好,建议看看,以前人不知道看过没?

大学生登山
登山社团如何传承?应获何种支持?





    11月18日,《巅峰记忆》——中国第一部登山电影的首映,把人们带到八年前北大山鹰社希夏邦马峰山难,作为大学生社团,山鹰社是中国民间登山运动的开创者。2002年后,中国大学生登山社团数量增加,面临着自我反思,例如学生社团的传承问题和对自我定位的调整。在商业登山兴起之后,大学生们为什么登山,怎么挑选山峰,怎么进行技术性训练,怎么拉赞助,怎么和各地登山协会去沟通,怎么将社团的资源和一种很纯粹的精神传承下去……

1.jpg
  2009年4月,北大山鹰社成立20周年之际,北大学生攀爬6米高的移动岩壁。这个社团曾经拉开中国民间登山的序幕。图/IC

2.jpg
  北航凌峰社的登山队员们的户外生活。登山这种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们向往的价值观。


3.jpg
  北大山鹰社还有攀岩队、科考队,将体验和探索代替挑战是这个社团理念上最大的变化。采访对象供图



    在远离日常生活和学习之外,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些学生曾经作为中国民间登山的先行者,用登顶高海拔山峰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标杆,为中国登山界留下了很多山峰的信息资料。
    登山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而是曾经用身体甚至生命去诠释的一种人生精神。在民间登山运动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登山群体在中国校园中活跃,对于登山,从某种使命感的挑战更多地转向对自然的探索和享受其中的快乐,但是固有的集体主义精神仍旧在他们之中延续。
   

      为什么登山?“用生命探索未来”

    11月18日,《巅峰记忆》首映,这是中国第一部登山电影,它再次把人们带到八年前的希夏邦马峰山难(2002年8月,北大山鹰社5名登山队员在希夏邦马峰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十五个人做出的集体决定,但是却由五个人承担了后果。”李兰,2002年北大山鹰社队员,也是影片的叙述人,“十五个人被分为A、B、C三组,五个人一组,冲顶的A组是体力最好技术最强的五个人。”雪山冰川,这里接近他们追寻的自由之处。最后在垒起的石堆前,李兰说希望那些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这起山难引发了社会上的一场讨论,为什么登山?这样的话题远在社会日常生活之外,“山鹰社体现的这种尊重自己、不满现状、用生命探索未来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王石语)。
   
      山鹰社的辉煌:拉开了中国民间登山的序幕

    2002年之前的北大山鹰社作为大学生业余队伍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1989年4月1日成立,1990年攀登玉珠峰,因为装备有限,中间没有设立营地,从大本营直接冲顶,这次登山被认为是拉开了中国民间登山的序幕,之后成功攀登高海拔的卓奥友峰和技术性山峰穷母岗日峰,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登山队队长熊卫称,“特别是后两座山峰的攀登成功,主要凭借大学生登山队的力量,这几乎为中国民间登山树立了一个标杆,那是一条界限,很难有队伍再去跨越。那段时间算得上是大学生登山的黄金时代,尽管大学生登山队还很稀缺。”
    这黄金时代里,王冠就在北大山鹰社。玉珠峰、慕士塔格、桑丹康桑等,都是北大登山队首登。而且对于当时国外登山队在中国登山界留下的山峰信息和各种攀登线路的资料,山鹰社都做了很好的翻译和整理工作。“这不是翻译资料,而是尝试以中国人的体能,用中国登山者熟悉的语言来告诉更多的人,刚好这个阶段,网络也在兴起,各种户外论坛上可以共享这些信息”。97届北大山鹰社成员孙斌也说,“上世纪90年代末是北大山鹰社最辉煌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北大山鹰社开发了一批入门级的山峰,通过他们的攀登将登山从国家下放到民间。”
   
      山难之后:出现了更多高校登山社团

    1991年清华登山队成立。早期的大学生登山队中还有一个队伍值得一提,就是当时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他们会向国家队不断输送专业登山人才,目前国家登协的李致新、中国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都出自这所学校,但是他们是竞技性人才,和民间登山不同。在熊卫看来,北大、清华登山队才能代表大学生登山队的高水准,从硬件设施来看,上世纪90年代末北大登山队就有了岩壁,而清华登山队比较偏体能训练,几乎所有的队员都能跑满马拉松全程。清华大学登山队的社会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在2000年左右就有随队的电视台记者。
    直到2002年8月的希夏邦马山难,“全社会都知道了这件事,讨论这件事。而在这之前,一提到登山,大多数人还认为这是国家科考队,或者一些不食人间烟火脑子有问题的人在做的事情”。熊卫记得,人大、厦大、北师大登山队都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当时有认可这种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的文章,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切合了某种早已向往的价值观。”
    2002年之后成立的高校登山队更多都是来自学生自发的社团组织,而没有学校的支持。熊卫说,可能中国农业大学登山队算个特例,学校有支持,但是这样的支持很谨慎,例如农大登山队头四次都是登四姑娘二峰,这是座被认为技术难度较低的入门级山峰,学校必须要把活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理念的变化:从挑战更难的山到探索亲近自然    

      安全。安全。这是登山第一要素。
    97届山鹰社成员孙斌介绍,“对于大学生登山队来说,安全控制可能要更加重要,这个群体在登山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会被聚焦,成为一个社会事件”。这也是现任北大山鹰社社长王正所说,2002年之后,北大山鹰社在调整自己的定位,“以前可能是说要一年比一年去爬更难的山,但是2002年之后,山鹰社主要以训练为目标,而不是攀登。”这种理念的变化,是让人们去体验去探索,而不是挑战。
    王正介绍,北大山鹰社作为一个社团,不仅有登山队,还有攀岩队、科考队,平常大家组织一下野外穿越、或者野外观测等活动,都是亲近自然感受户外的方式。
   
      短板
    
      学生登山社团人员交替过快
    
      ●孙斌,97届北大山鹰社成员,原国家登山队教练
    在2002年之后,高校登山队也面临自我反思,北大山鹰社是个有意思的例子,其他国家的高校登山队都是在民间登山运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取得发展,但是北大山鹰社几乎是和中国民间登山运动一同在发展。它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攀登成绩,背景是当时的中国民间登山刚起步,技术水平偏低,所以当时山鹰社的水平看起来不错。
    但是2000年之后,民间登山运动快速发展,山鹰社的水平就不显得突出了。而且作为一个学生社团,有一个致命的短板,人员交替过快。老带新的方式在传递技术和经验,但是可能那个老队员也只是一个稍有经验的新人。一届山鹰社社长一般是两年,这就意味着每一届都在做一个新的项目。人走茶凉,上一届积累下的各种资源无法有效传递下去。

      登山精神
    
      中国高校登山队传递集体主义精神

    从历史来看,中国高校登山队的攀登行为本身都在接受和传递着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没有阿尔卑斯式登山(以个人或两三人的小队来爬山,以轻便的装备,快速的行进速度前进)。“之前,中国的登山运动都是国家倡导的,安全第一。大学生登山接受的教育也是这样,”还是以2002年希夏邦马攀登为例,15个人,A组是冲顶组,B组帮助A组运输装备,保证冲顶的成功率,大家都认可这种方式。历史证明,这样的组织方式取得了很多登山成绩。
    熊卫称,无论是北大山鹰社、清华山野协会还是北航凌峰社,要告诉人们的是,我们不是一个体育类社团。“社团还有很多活动,包括急救演练、搭帐篷比赛、躺在帐篷里看星星等等,这都是在传递一种集体感和户外精神”。

    保持集体感会排斥个人意识强烈的人

    熊卫说,如果追求个人的攀登,也难以为继,例如北工大登山队只是几个人的小队伍。他们在200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登顶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是天山山脉东段的著名高峰),这在当时是很难的。虽然一时取得了登山成绩,但是作为一个社团难以为继,必须要有传统去传承。大学生登山最重要的是其中的集体感、荣誉感,或者说是集体的孤独感。就是众多的人在那个封闭的环境中在一起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过滤掉队伍中过于强调个人意识的人。这样的人不太适合高校登山队。登山是传递这种集体感觉的载体。

4.jpg
  北大山鹰社队员在小五台拉练。图/山鹰社



      社团运作
    
      怎么训练,怎么选择一座山峰,怎么去拉赞助,怎么让家长签字,怎么拿到学校批文,怎么联系登协讨价还价?最重要的是,在集体中传递一种感觉。这都是一个高校登山社团需要考虑的问题。
    
     【山鹰社的经验流传】

    登山报告及决策社团事务的理事会制度

    作为高校登山队的先行者,山鹰社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进行了制度创新的探索。97届北大山鹰社成员孙斌介绍,1992年到1994年是山鹰社的成长时期,在这期间独立组队登山逐渐走向成熟,从登山前的准备到攀登过程中的战术组织都逐渐完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登山活动的记录也开始形成登山报告。
    除了登山活动以外,山鹰社的日常管理也走上轨道。由于在校学生都比较年轻,而且学生社团里人员流动较大,为了不让经验流失和避免个人决策的失误,山鹰社建立了理事会制度。主要的决策都由理事会做出,理事会成员都是高年级并且有过登山经历的老社员,社长主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这一制度被后来其他高校的大学生登山队所效仿。

    培训考核和交流制度以及登山资料的建立

    一个团队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学习和传承。1995年到1998年是北大山鹰社的发展阶段,此间与日本福冈大学联合攀登了宁金抗沙峰,提高了多种地形下的修路建营能力,并学习到日方稳健的梯次接应的战术;1997年在玉珠峰北坡实现了在两条冰川不同路线同时攀登,训练了战术和组织能力。1998年卓奥友峰的攀登从1996年就成立了筹备小组,登山计划1996年底提交校方并获得批准。北大山鹰社在登山的准备和组织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这还包括,山鹰社里有专门的资料部,收集并存放有大量的登山报告和登山资料包括书籍、图片和录像带等,每年都会有登山活动的录像观摩和讲座。除了建立登山攀岩的培训考核制度外,还邀请圈内的高手来校内进行培训和交流。

    十五人的登山队伍

    十五人的登山队伍,这也是北大登山队开始的,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登山队队长熊卫说,15是个古怪的数字,谁也说不清是为什么,但是又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其中。而且十五个人的队伍中最好有三个女生,大学生登山队中女生是润滑剂,这个搭配比例也比较好。还有就是,登山队中禁止谈恋爱,之前熊卫没有意识到这条刻板的规矩有什么用处,但是实践的确证明这条有道理。
   

(下转D04版)
    现在的业余登山者大部分都是当年的大学生。
                                                                                                                    ——旺加,原西藏登山队副队长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民间登山运动有两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个爆发式增长,但是登山者对风险管理有所欠缺。山鹰社在登山运动中起的作用,我觉得有两个,一是心理上拉近了大众和登山之间的距离。第二,山鹰社会将资料图片整理出来发布,为后来的登山者提供参照。
                                                                                                                   ——曹峻,山鹰社成员,深圳登协秘书长
5.jpg
  大学生登山活动前对山峰的选择很重要。图/凌峰社


6.jpg
  登山社团招新时进来的学生最后能留下的不多。图/凌峰社



(上接D03版)
具体运作

    纳新
    高强度体能训练考验出最合乎要求的同学

    在北大、清华等高校,登山协会作为重要的学生社团,每年都是纳新的大热门,高峰年份报名的人数都在几百人以上,这种情形在北大更加突出。不过,在报名半年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因各种原因退出登山队的新人选拔过程。以清华大学山野协会为例,体能是第一关,加入登山队新人选拔后就开始每周3次,每次4000米—6000米的体能训练,很多人在训练几次之后就逐渐退出。半个学期后,体能训练标准提高到6000米—8000米,能留下的是极少数身体和意志都合乎要求的学生。
    到了第二学期,登山技术、登山器械使用、力量强化等训练项目已大量列入训练日程,体能的标准则提高到每次1万米以上,那年最后顺利通过考验,获准加入登山队的只有极少数几个同学。
 

      冬训
    技术性练习并适应高海拔极寒环境

    冬训是高校登山队暑期攀登的实战演练。一般的顺序是,参加冬训的人参加集训,然后是暑期攀登。通常而言,能够组织冬训,就能够组织登山。冬训有两个目标,去小五台是去高海拔极寒地区,冬天小五台的环境一点不比启孜峰(位于羊八井西北部,海拔6206米)差。去京郊的桃源仙谷主要是为了技术性攀登,包括速降、裂缝救援。但是一些能力强的高校社团会两个都去。
    熊卫称,“北京的高校大多能做到冬训。而厦大、南京理工的登山队都会来北京训练,因为没有人教,甚至请我们帮他们训练。”从这一点也能看到高校登山队之间的沟通帮助,例如人大登山队第一年冬训是北大带的,北师大第一年是北航带的,农大第一年冬训是登山协会带的。冬训积累两年就能形成一个好的基础。
    

      山峰的选择
    宁可选择体能上比较难的山

    山峰选择很重要,“太容易的山,大家内心就不会那么团结”。熊卫说,山,其实有简单和难的区别。希望能越爬越难,但一般很难达到这一点,这样的想法不科学,也不利于社团的发展,“一般目标控制在体能上比较难的山,而不是技术上比较难的山。有时候宁愿他得脑水肿,而不愿意他的岩锥脱落。脑水肿可以把他带下山,而岩锥脱落就很致命了。”

    签字与介绍信
    让学校知道社团的存在并支持

    高校登山队出发前,每个成员都要得到家长的签字。拿到家长的签字,是为了去申请学校的批文。得到学校批文的过程很难,有些高校登山队甚至就省略了这个过程,熊卫说,但是现在看来很值得。让学校知道你的存在,甚至最后去支持你。这也被认为是高校登山队在“体制内”的努力。
    
      拉赞助
    不是社团运作中最难的事情

    中国户外力量渐渐成长,很多户外品牌在培养未来的消费者。现在每年相对成熟的高校登山队,拉到赞助不是一件最难的事。
    但是对于从头开始的高校登山队,困难就会大很多,北航登山队曾经有一个专门的课程:电话培训,怎么通过电话沟通拉赞助。一群年轻人说我们要去登山,这听起来还是有点不可思议。接下来他们会说,我们为什么登山,我们做了哪些体能训练,我们中间没有人挂科,攀岩技术达到什么级别,得到了父母签字和学校批文,我们对这座山的风险评估和应急方案是……
 

      社团文化
    那种纯粹感觉很难传递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大学生登山队可能会存在对规矩的妥协。特别是随着很多“90后”进入登山队。熊卫说,以前登山队中例如B组和C组的成员,几乎不要想去登顶,让你上你就上,但是现在能够接受这种价值观的人越来越少。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以前大家都是统一行动,现在登山队伍在成都解散后,押送装备回学校的同学承担了很多工作,这是一个为集体服务的义务行为,可能心里就会抱怨。
    对于高校登山队来说,经过了第一年,以后就会好办一些。装备会变成遗产保留下来。熊卫说,现在对于大学生登山队来说,最难的也不是经费的问题,而是以前那种很纯粹的感觉,很难传递下去的问题,大家一起投入这件事的专注程度不同了。以前没有登山的队员,也会知道一些著名的登山家和他们的事迹。但是现在登过山的学生,可能也不知道梅斯纳尔(意大利人,当代最知名的登山家,是全世界第一个登顶了14座8000米山峰的人)是谁。
7.jpg
  高校登山社团的各种活动需要资金、装备的支持,但在学习登山技术阶段的他们更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图/凌峰社



    外部支持

    伴随着中国民间户外运动发展的高校登山活动,如何在自身的社团建设中延续传统并传递价值,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制度创新,是一个新的命题,但是对中国的户外界来说,面对这个中国未来最主要的登山人群,如何在他们的起步阶段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以及人员上的支持,让这种登山的热情在理性、安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是要义。
    无论从训练技术还是制度创新方面,中国大学生登山队最初参考的对象是日本的山岳社。原国家登山队教练孙斌介绍,日本高校有山岳社,但是学生社团新老更替快,承担风险能力弱,要将资源传承下去并形成良性循环,还有一个机构是山岳会,这个机构会吸纳各种捐款并组织各种登山活动,主要是由山岳社的老社员组成。“老带新的社团传承方式在登山活动中实现,而在一个足够强大的队伍中加入新鲜血液是一件好事。”
    山鹰社有山鹰基金,由新老社员捐款发起,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与管理下,为保证山鹰社的长期存在以及稳定发展,应对与山鹰社发展相关的各类紧急事件和突发状况而设立的专项基金。基金于2008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主要来源包括:山鹰新老社员捐赠;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业和组织的捐赠;国内外其他非山鹰社员的个人捐赠;开展专项筹集活动及合作项目募集的资金;基金所实现的合法增值收益等其他合法收入。孙斌称,现在还有一个山鹰基金的执行机构山鹰会,类似于日本的山岳会,组织登山活动,新老队员的比例要达成协调,不然每一届山鹰会都面临一个传承断代的问题。
    
      商业支持

    对无经验社团的支持会有所保留

    ●王悦承,红火柴户外运动有限公司总裁
    高校学生是登山界中最活跃的群体,是将来户外运动的实践者和消费者。现在主要是装备方面的支持,根据他们不同级别的户外活动来提供。在攀登难度上,我们不会对他们提出任何要求,选择和自身实力相符合的山峰,这是一个社团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如果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社团来和我们联系,我当然会有所保留。我跟着农大登山社去登过雪山,觉得他们在登山组织管理方面比较成熟,也看到了中国民间登山力量的壮大。

    根据活动内容提供装备和资金支持

    ●康泰,探路者市场部经理
    我们觉得大学生是未来的消费者,现在可以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产品。现在每年都会有专项资金和这些比较成熟的高校社团合作,但是对他们的具体活动没有限制,我们根据他们的活动内容提供相应的装备和一些资金支持。
    我觉得和高校合作,与一般的商业关系不同,有时候谈的条件不会那么刻板地执行。我们在谈合作的时候,经常会提醒安全因素,希望高校社团之间不要有互相攀比的心理。虽然说学生选山很科学,但我知道他们其实心里在暗暗较劲。
    和高校社团合作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社团的人员流动太大。今年李同学和我聊得很好,双方在价值取向上都一致,但是明年换了张同学,他可能和别的品牌熟,那合作就很可能终止。

    户外奖学金的激励探索以安全为前提

    ●Lisa ,the north face 中国北方区市场部
    去年开始,我们有一个户外奖学金,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由学生自发组织、拟定自己的出行计划,将行程方案提交,然后由我们的专业评审团甄选出8个出行方案,进行全程产品装备及基础行程费用赞助。
    不论是攀登高峰还是野外徒步考察,在安全的情况下激励探索,例如骑行通过路段或者反季节攀爬等。他们提交的方案我希望包括训练的步骤、以往的成功经验、风险评估等等。一些户外活动是代表高端的,但不是说一定要去登雪山,去年有个学校是京郊环保行,去捡垃圾,我们觉得这个方案也挺好的。我们不会因为社团是知名高校就有所偏袒。
    我们在欧美市场对于大学生登山等户外活动推动很多,从儿童就开始培养。
    
      学生感受
    学生登山花费比前些年高了

    ●熊卫,原北航登山队队长
    我记得我们2006年去西藏登山的时候,当时登协对高校社团还是优惠力度比较大,特别是协作费用,三个协作我们才花了2900元,到了第二年协作费就涨价了。现在我们去高海拔登山,经过登协注册,必须要有专业协作,价格方面相对商业登山队还是有一定优惠,一般十五个人的队伍要3-4个协作,因为各地登协也都组织自己的商业登山活动,他们人手也不够。
    应该说,登协在高校登山活动的早期,对我们帮助很大,去怀柔他们免费给我们指导,现在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了,现在人太多了,可能就顾不过来了。学生登山花费肯定比前些年高了,但是我觉得经济因素还不是最大的困扰。
    
      技术支持
    大学生登山更需教练培训

    ●尼玛次仁,西藏登山学校校长,西藏登山队队长
    大学生登山受到的社会关注较多,而我们作为登山技术的骨干力量,应该在大学生登山的普及推广方面给予支持。
    我觉得大学生登山队的技术水平还是欠缺,他们的每次攀登主要以登顶为目的,但他们应该学习更多的登山技术,定格在以培训为主要目的,更需要的是教练,而不是协作。
    从前年开始,我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希望去登地方偏远的7000米以上的山,暑期登山的天气情况变化多,不仅登山的风险难控制,路途也有一定危险,这样的登山活动,中国登协不会同意,西藏登协也不会同意。还有一些大学生两座高山连登,这是有挑战性的,我觉得大学生登山应该选择拉萨周边的山,在风险控制范围内。社会力量也要支持大学生登山。例如在暑期集中搞培训,行业主管会减免费用,企业有赞助,这样就会减轻学生负担。然后在技术成熟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去冲顶。
对内模板.png


发表于 2014-7-3 1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队长大人又睡这么晚啊。。。
发表于 2014-11-29 22: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XUMA是最棒的
发表于 2014-11-30 20: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真实,很客观,一些理念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去深思,毕竟,我们还是相对年轻的一批~
发表于 2022-1-8 17: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下依然有很深的思考价值,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4-19 20:39 , Processed in 0.1174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