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35|回复: 2

[技术讨论] 《转帖》氧气在高海拔攀登中的作用和危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4 14: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ab_xuma7449 于 2014-7-4 14:18 编辑

气在高海拔攀登中的作用和危险


2013-08-30 20:13
作者:十一郎
一、氧气在高海拔攀登中的作用:    在高海拔攀登中,由于空气稀薄带来的缺氧,会造成人体各项技能的全面下降,是对攀登者危害最大的因素之一。
    因此使用氧气,在攀登中具备以下两种主要作用:
    1、辅助:在正常攀登时,减少登山者的的高山反应、提高登山效率、降低严重高反的可能性。一般用于8000米以上山峰。
    2、救治:出现严重高反时,及时用氧、快速下撤是挽救生命的第一要务。出现身体伤病时,使用氧气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整体机能、提抗力和恢复速度。所以,准备冲锋的登山队,即使不是攀登8000米山峰,也会准备氧气作为急救使用。

二、高海拔攀登中氧气的最早出现:
    最早提出氧气在高海拔攀登中作用的是英国登山家、科学家亚历山大·克拉斯(Alexander Mitchell Kellas)。亚历山大·克拉斯是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早期探险者,他在1907年、1909年、1911年、1912年、1913年、1914年、1920年夏天和1921年春季,进行了一系列登山探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16年,克拉斯受邀请,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交一篇有关“攀登高峰喜马拉雅之可能性的思考”的论文,克拉斯在文章中陈述到:“对于人类来说,不须探险援助(指氧气供应)而登上珠穆朗玛峰是可能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携带氧气登山是可行的吗?”他将问题分为两组:“1、自然条件的困难;2、生理条件的困难。”并对每一个部分做了精细的分析阐述。
    文章中,关于登高的极限和在极地高度的氧气消耗问题。他几乎推论出了正确的答案,他将这些问题当做严肃问题来处置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他将登高限度的计算基于对血脉管氧气饱和的估计,得出了接近顶峰的登高极限可能是300-350ft.hf1,这同目前的估算相当接近。
    举例来说,1978年首次完成无氧登顶珠峰的梅斯纳尔(与哈伯勒)曾说:“最后的100米花费了我们一个多小时。”
    克拉斯也计算出了氧气的最高值,部分是根据Haldane和他的同事在阿尔卑斯峰的测量结果所得。这个结论十分接近山峰的实际情况,即“氧气的最大值为970ml/min。”(这个数值异乎寻常地接近珠穆朗玛峰的1070ml/min测量值。)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最高的突击地点应该是至少7770米高的地方,“而且出发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很早的清晨,而这一点十分重要。”
    在标题为“总结”的部分,克拉斯认为:“一个在体格和精神上受过一流训练的登山员必将登上珠穆朗玛峰,如果自然环境不是太艰苦的话,他完全不必携带氧气或其他探险用具。对于这样的登山者来说,是否携带氧气区别并不大。”
    50年后,梅斯纳尔与哈伯勒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氧气最早在高海拔攀登中获得使用,是1922年的英国珠峰登山队,那是人类第二次攀登珠峰。
    这次攀登第一次实地使用了氧气装置,并验证了氧气在超高海拔的作用,但围绕着这样做是否符合“体育精神”发生了激烈争论。氧气装置的发明者、也是队员的乔治·芬奇(George Finch)认为:反对的理由是不科学的,“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意愿承认:氧气确实大有用途”。坚决反对使用氧气的马洛里,则将氧气的应用视作“该死的异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那以后,高山攀登用的氧气装置,在结构上只增加了一个混合气阀。同时,关于使用氧气登山是否符合体育精神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三、缺氧与高山适应:
    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空气越来越稀薄,缺氧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于高海拔攀登而言,“循序渐进”的原则就非常重要。
    2002年我做完气胸手术出院时,大夫告诉我“这辈子不能上高原”。他说,医学上对高原的界定是海拔3500米以上。
    每个人的高山反应不一样。观察我见过的登山者,有三种类型:1、大部分人有一到两个高度门槛,在这个门槛适应好了之后,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就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然影响依然存在。并且,每个人的高反门槛,不一定一样。2、也有个别人,完全无法适应高反,只有第一时间下撤,永远不上高海拔。3、还有更加个别的人:在高原,每上升一个高度(海拔500-700米),都是一个门槛,都要适应。对于高海拔攀登而言,这是非常痛苦和要命的。
    缺氧环境下个体的差异性,要求每个登山者,必须亲身经历了不同高度之后,才能清楚知道分别在海拔5000米、6000米、7000米、8000米自己是什么状态?是否适合?这一点,在低海拔很难模拟——模拟的手段,唯有低压氧舱,但在低压氧舱里,你无法像在高海拔环境中那样,长时间生活和运动。
    至于无氧攀登8000米级山峰,是顶级登山高手的追求,全世界只有极少数自主登山者和高山向导具备这个能力,登山客户就不要过度想象了。


四、严重缺氧的危害:
    严重缺氧,可能造成如下危害:
    1、重度高原脑水肿。可能在发病的24小时内,造成死亡。
    2、重度高原肺水肿。可能在发病的48小时内,造成死亡。
    3、严重影响登山者的意识、判断、体能,从而在攀登中导致其他危险。比如,体能严重透支,造成无法行动而遇难;结合低温环境等,导致严重失温导致遇难;因判断失误,导致滑坠、迷路等造成遇难。
    4、长时间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带来的大脑等中枢神经损害。这种损害,一般是不可逆的。
    5、结合低温环境等,导致的严重冻伤。


五、为什么氧气不是万能的?
    虽然说,在高海拔攀登中,使用氧气可以大大降低人的高原反应、提高行动能力,但如果过于依赖氧气,也会产生极大的危险,特别是在8000米级山峰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1、氧气是需要运输上去的,特别是对于商业登山客户而言,这是需要依赖向导、协作的。目前常用的高山氧气瓶,在海拔7000米以上,每个负责运输的向导或者协作,即使是能力最强大的,最多也只能背负5瓶左右,这个算法,尚未考虑他们还需背负其他物资这一必须内容。由于在高海拔攀登时,运力极为稀缺,再考虑到天气条件对攀登的制约,所以氧气的充分供应,对登山队的整体压力极大,也不现实。
    2、正常使用的氧气,在商业登山活动中,一般都是提前运输上去、放在更高营地的。这些营地,在正式攀登之前,无人值守。如果遇到大风天气,很可能被吹走。
    3、攀登过程中。如果是自主攀登方式,攀登者没有更多的辅助人力,所能携带的物资极为有限,每人能随身携带1-2氧气瓶就很不容易了。如果是商业登山方式,登山客户自身是不具备背负能力的,他/她最多只背着正在使用的这瓶氧气,其他物资都由随身向导背负。以珠峰冲顶日为例,一般1名登山客户配备1名登山向导,一般每个向导背3瓶,他自己还要使用1瓶吧(遇到无氧向导,是客户的运气,但也未必更安全,因为向导能力下降了),冲顶往返最艰难的这天,客户实际上只有3瓶。这时候,登山客户多请向导,是解决氧气供应的唯一合理办法。可是,万一你的向导中,有人半途出状况、不能继续前往怎么办?另外,不合理的办法嘛,也有,就是“偷”别人的氧气,这样做无异于谋杀。至于捡别人没用完的氧气瓶,那纯熟“神话”——神汉和弱智之间的对话。
    4、外人很难想到的,是操作失误或装备故障。登山氧气由氧气瓶、带压力表的混合调节阀、气管和面罩构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海拔缺氧造成的人的意识下降,导致在途中换气时、拧坏调节阀,非常常见。此时登山客户要么下撤,要么使用向导的调节阀,从而置向导于危险中,并间接置自身于危险中。还有就是把调节阀的方向拧反了,本来应该开大流量的,结果关小、甚至关闭,这事我至少听4个人说过。如果不是他们自身的高山适应能力强、体能好,后果不堪设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过度依赖氧气,反而可能致命:
    过度依赖氧气,有两个常见做法:提早吸氧。大量吸氧。这种事情,基本见于商业登山队。在高海拔使用氧气,等于直接给使用者降低海拔。
    以珠峰北侧传统线路的商业登山为例,传统上,登山客户在海拔7500米开始用氧,一直到登顶回撤到第一个安全营地(突击营地,或者再往下的营地)。在其他8000米山峰,也有类似的、传统上的初始用氧高度。
    在用氧后的登山过程中,睡眠时的流量刻度为0.5~1,行军中的流量刻度为2~3。流量最大刻度是4,一般只有救治时才会使用到。比如这么做的一个考虑是,延长有限氧气的使用时间,防止在下撤时(下撤很可能大大超出预计时间)出现氧气用完的情况。
    近年某些商业登山队,使用提早吸氧(比如珠峰在海拔6500米开始用氧)、大量吸氧(行进中流量开到最大)的方法,以便把更多本不适于登8000米山峰的客户,送上顶峰。作为生意,表面上,只要客户愿意多给钱,似乎也是个你情我愿的好买卖。
    但这种商业登山的组织者,显然没有明白传统上的用氧初始高度、用氧流量控制的重要意义:避免过度依赖氧气带来的危害、甚至死亡。
    在高海拔登山时使用氧气,相当于让使用者下降2000米海拔、甚至更多。过度依赖氧气的客户,获得的高山适应性要差很多。提早用氧、大量吸氧的潜在危险是,如果出现了氧气提前用完、装备故障、使用错误、氧气瓶意外损耗、陪同客户背负氧气的人手不足等情况(太常见了),在8000米以上,登山客户突然离开氧气、暴露在极度缺氧的环境中,两种状态之间的反差太大,相当于瞬间把一个人提高了2000米海拔,对于任何人而言,这都是致命的。
    所以说,负责任的商业登山组织者,不是“谁给钱多、就尽量让谁上”这么简单。否则,既是对客户的生命不负责,也是对客户支付的费用不负责。在登山方面,遵循商业规则的前提,还是要尊重登山规律。
    登山的魅力和危险,都在细节。



发表于 2014-7-4 18: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山的魅力和危险,都在细节~
发表于 2014-7-23 18: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氧气象是队医的药品。。。为什么biubiu的标题就是痒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3-29 18:03 , Processed in 0.1047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