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44|回复: 2

[技术讨论] 关于结组技术的分类讨论 <转自孙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3 18: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感兴趣的看看或者看了的是否都明白所述意思,不明处,欢迎留言讨论,有时间的时候,楼主会针对有兴趣的朋友们一 一解答的。


一、前言
    这段时间,很多人在讨论结组的问题,基于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参考了部分书籍(极限[color=#000 !important]登山
和登山手册),我写了一个关于结组的技术贴,大家可以看看
    登山运动作为一种探险活动,本质上就是有风险的,无论怎么强调安全,都不可能完全规避所有的风险。在登山可能的风险因素中,滑坠或者掉入裂缝是一种级别很高的风险,表现为极为普遍而且后果很严重。
    单人攀登是对能力和投入度要求最高的一种攀登形式,单人攀登时,你有100%的自由,但也必须承担100%的可能的风险带来的后果。因此,那些因单人攀登而出名的,无一不是顶尖的登山者。但如果你无法承担单人攀登带来的压力和责任,那么就选择和合适的搭档一起去享受探险的乐趣吧,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攀登,除了能实现我们希望的结果:比如分担责任,减小心理压力,提高安全性(规避滑坠或掉入裂缝的风险),同时必然会带来攀登形式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一般会影响到效率,而效率往往是极限攀登中非常关注的要点),这需要我们去学习一些技术,比如结组……

二、结组还是固定绳
    现代登山运动发源于法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登山运动”(alpinism)一词即是源于法语词根“阿尔卑斯”(alp)。阿尔卑斯式的攀登风格崇尚简洁、直接和纯粹,而极限登山则把这一风格发扬到了极致。阿尔卑斯攀登意味着自始至终采用最“公平”的方式攀登高山,一个人(这个前面已经讨论过,也许不合适你)或者一个结组用自己最好的能力、判断以及运气,来对付山所拥有的任何障碍,既不依赖科技发明弥补攀登能力和勇气的缺陷,也不采用会对山体造成永久损伤的策略。换句话说,就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迎接高山路线的挑战。
区别于这种简单自然、只依赖个人装备和结组绳保护的攀登风格,你也可以使用固定路线绳、固定高山营地、氧气瓶和夏尔巴协作。你可以利用这些去弥补自身在体能、技术、经验和心理方面的不足,以达到登顶的目标,这样的方式也无可厚非,当然用这种方式攀爬的话,山已不是它最原始的面貌。
一切只在于你想要什么,一切都基于你自己的选择。
三、跟谁结组
    搭档关系在极限攀登中是神圣的,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如同绑在一条绳子上蚂蚱,谁也离不开谁,因此搭档间需要充分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充分信任、默契配合以获得高效率和速度。毕竟在极限的环境下,他们要忍受对方,比如脚臭体味,为了节省重量甚至要共用睡袋相互搂抱,更别说还要面对极端环境时的意见相左。因此,找一个能力、态度相似的搭档并不容易。
    大部分时候,搭档关系并没有那么完美,甚至是一种缘分。当你无法承担单人攀登的情况下,你只有磨合,忍受和等待,并且不停的去尝试新的组合,期望着奇迹降临。
四、是否要结组?
    结组就是利用绳索连接两个或者几个攀登者,进行攀登的方式。如果在结组过程中设置中间保护点,无论是行进间保护还是多段攀登,这种方式都相对安全,但是效率较低,主要针对特别陡峭或者危险的地形。在这里,我们现在重点讨论不设置中间保护点的结组形式。
    传统中很多攀登者认为在陡峭的冰雪坡或者布满明暗裂缝的冰川需要进行结组:当坡度陡到无保护攀登无法避免滑坠的风险,或者无保护冰川行进无法避免掉入裂缝的情况下,人们通常的做法是用绳子将大家连接在一起。但是这种选择是否合适(表现为是否足够安全,足够有效率),却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1.陡峭冰雪坡
    在高难度的冰雪地形上是否应该结组,一直以来都是登山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雪坡结组或许是最常被人滥用的攀登技术,因为如果不设置保护点的话,结组行进除了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之外,只能降低整支队伍的攀登安全性,原因如下:
&#61548;        坡度低的雪坡(小于35度)
    在这样的雪坡上,不容易滑坠,且滑坠后制动容易实现。如果队伍中每个人都掌握了滑坠制动技术,则不需要结组,没有结组绳的羁绊,队伍就可以加快行进速度,同时可以让体能和状态最好的人走在最前面,踢出台阶开路,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因为为了让绳子能够真正起到制动作用,结组的核心原则是保持绳索绷紧,以保证在滑坠者速度起来前能够拉住他(她),由于每个人的最优行走速度和节奏不一样,这样队伍很难把握合适行走节奏,并且极大的降低效率。而在极限登山中,效率和安全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样雪坡上,唯一需要进行结组的情况是向导带领滑坠制动不熟练的客户攀登。结组时要求向导和客户之间绳长很短(小于2米)且保持紧张。
&#61548;        坡度大的雪坡(大于35度)或者无法制动的亮冰坡
    在滑坠制动成功率很低的陡峭雪坡和亮冰坡上,如果结组过程不设置中间保护点的话,任何一个人滑坠都会导致所有人一起滑坠,结组就没有任何意义。不幸的是,很多的登山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历史上有很多这样因为滑坠导致整个绳队遇难的先例。1956年,中国登山队攀登贡嘎山,在下撤时一个绳队4人由于滑坠而全体遇难。
    在这样的地形中,需要设置中间保护点,进行行进间保护或者分段保护。当然,如果队伍里的人数太多,设置固定的路绳往往要比结组的方式有效率的多。
2.裂缝区
    实践证明,在裂缝区行进时,结组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防止队友掉入裂缝。但是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结组可能带来更大的危险,比如亮冰冰川结组可能会因为某个队员滑到造成整个绳队掉入裂缝,因而不提倡结组。另外,在一些掉入裂缝风险极小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效率,也可以不结组。
&#61548;        针对通常冰川行进,以下情况需要结组行进:
在雪层有可能塌陷的暗裂缝区行进时;
在难以判断暗裂缝的位置和形状时;
在能见度较差时。
&#61548;        以下情况则不需要结组通过:
亮冰地形,可能会因为某个队员滑到造成整个绳队掉入裂缝,可以不结组,如果要结组,则需要设置中间保护点;
夏季覆盖在冰川上的雪融化,裂缝裸露,易于观察,掉入裂缝的几率低,可以不结组;
处于海洋性气候区域的山区的冬季,雪层通常厚而坚实,没有必要结组。
五、结组方式
根据上述讨论,除了特殊情况(向导带领客户在不太陡峭的雪坡攀登)外,不设置中间保护点的结组技术只适合于某些裂缝区行进的情况。以下是一些结组的要点:
(一)人数
    绳队中的人数视可能遇到的裂缝宽度和队伍中的人数而定,结组人数最好为三人,四人也可以接受(便于掉入裂缝后的制动和拖拽救援),双人结组行进则需要更良好的意识和更熟练的救援操作。多人结组时,将最强的队员放在结组的两头,而且能力最强的登山者应走在后面,除非其他人都不具备判断路线和设置保护点的能力。

(二)装备选择
结组的装备选择包含绳索、雪仗和路线旗、救援装备等方面:
1.绳索
    为了减少重量,可以选择更轻更细的绳子用于结组。比如半绳(Half Rope)或者双子绳(twin rope),但是这样的绳子由于弹性很大,不太适合救援。结组绳的主要用途是安全保护和救援,由于绳索的强度从来都不是问题,且静力绳比动力绳更适合救援,因此很多有经验的登山者会选择8mm左右的静力绳结组。
2.雪杖和路线旗
    在冰川结组行进时,为了防止能见度低或者大雪覆盖路线的情况,并标识出暗裂缝,需要携带路线旗。路线旗的数量视路线情况而定,以保障不会迷路。使用卸掉阻雪板的雪杖探测暗裂缝,并在暗裂缝地点,用两根交叉的路线旗标识,以提醒队友。
3.救援器材
    如果行进过程有可能坠入冰裂缝,针对3、4人结组的绳队,每个人身上至少要有一根雪锥或冰锥;如果是双人结组的话,每人身上至少要有两根,用来设置保护站。除此之外,每人还要有两个抓结绳套、一条120厘米扁带套、一条长绳套和四把铁锁。如果有条件,最好再准备1-2个登山滑轮,
    关于头盔,理论上讲,只要采用绳索保护,就应该佩戴头盔,结组时也不例外,以防在坠入冰裂缝时头部受到撞击。但是实际上,高海拔地区的阳光非常强烈,再加上冰川表面的反射,行进时佩戴头盔是很痛苦的事情。另外,头盔也会妨碍你取用挎在肩上的绳圈、扁带套等。通常的原则是,如果路线上可能有较大的暗裂缝,有可能发生坠落,或是需要进行攀冰,可能发生冲坠,那就佩戴头盔;如果路线难度较低,裂缝较小,结组只起到预防万一的作用,不太可能真的发生坠落,并且阳光比较强烈,那就把头盔换成遮阳帽。当然,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
(三)搭档之间的绳长及连接方式
    结组时,每两人之间的距离应在8-15米,大于最宽的冰裂缝宽度。如:假设你所在的队伍共有三人,目标路线上没有特别大的裂缝,所以你们决定每两人之间距离10米,如果用50米攀登绳结组的话,这样会剩下近30米的绳长。多余的绳子可以分别由第一人和最后一人携带,每人15米,也可以全由最后一人携带。平均分配的好处是负重更平均,操作更灵活,但如果剩下的绳长小于两人间距的2倍,就应该全由最后一人携带。四人结组时,可以把50米绳长平均分为3段,每两人间距约16米,不留余绳。双人结组时,间距至少要有20米,这样如果第一个人坠入冰裂缝,第二个人有更长的制动距离。
    分配好绳长之后,位于绳头的人在绳子上打约塞米蒂布林结,中间的人则打蝴蝶结,用一把梨形丝扣锁连接到安全带上。即使是位于绳头的人也不要直接把绳子系在安全带上,否则在紧急时难以快速解开。铁锁的大头连接安全带的上下两环,小头连接绳结。
    在过去,位于结组两端的登山者会首先把绳头系在安全带上,然后再把多余的绳子收成所谓的“新西兰绳圈”(kiwi coil)斜挎在肩上,最后重新打结固定,让肩上的绳圈起到胸式安全带的作用。这样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冰裂缝救援操作的效率,无论是对于被救援者还是救援者。正确的操作方式是所有人都连接到结组绳的合适位置,然后再把多余的绳长收成绳圈,挎在肩上或挂在背包外面。这种收绳方法可以看成是新西兰绳圈的改进版,其特点是不会影响救援操作,并且绳子直接连接到你的安全带,当前面或后面的人坠入冰裂缝时,你比较不容易被绳子拉倒,更方便进入制动姿势。
(四)结组行进方式
在裂缝区行进时,要时刻保持彼此的距离,让绳子保持绷紧或接近绷紧的状态;
大多数情况下,尽量保持绳子的方向和裂缝垂直;
沿途每隔一定距离插上标志旗,在可能有危险的地方,用两根标志旗彼此交叉标明危险;

队伍里的所有人都要随时交流,如果喊话听不清楚,就使用对讲机。
六、结论
    裂缝区结组行进以及掉入裂缝后的救援是登山过程中最复杂也是要求最高的技术。在有暗裂缝的冰川上结组行进时,所有登山者都必须随时做好自救和救援的准备。许多最成功、最出名的登山者,最终都是在冰裂缝里结束了攀登生涯。
    当然,技术永远在进步,而作为登山者不能教条的为现有的技术所束缚,应该用更安全更有效率的标准去判断是否需要结组,如何结组的问题,并作出最优的选择。


发表于 2012-9-25 0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忙解释几个名词:
1. 行进间保护(Running Belay/Simul- Climbing):指结组中的所有人同时前进,最前面的人随时设置保护点,最后面的人随时拆卸。
2. 多段攀登(Multi-pitch Climbing):这个没找到准确定义,应该就是协会里教的那种把绳子拿走的“修路”,,常见于大岩壁线路。求证实……
3. 新西兰绳圈:http://www.wildhorde.com/dengshan/005.html,大家进去看这个网页就好了,很详细~~11年冬训和半脊雪山集训都有教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2: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多段攀登常用来形容阿式,保护员和领攀者视线路及自身状况相互变更角色,所以说,找个能力相当的搭档,效率会高出很多的~新西兰绳圈经一解释貌似针对小队伍攀登时是有些不好的地地方,但面对大队伍,有后援保障的行进,还是没什么差别的,掉进去,快速蛮力拉出来就是了,救援系统的设置效率基本不受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4-16 20:45 , Processed in 0.1422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