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21|回复: 3

[对外交流] 2015年第九届户外技能大赛个人总结——橙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0 08: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cc1013 于 2015-4-10 08:57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5年第九届户外技能大赛个人总结——橙橙
         
              从没想过自己会参加这次比赛,毕竟刚入协会半年,毕竟这是代表厦大登协而不是我个人。赶鸭子上架一般硬着头皮在比赛前半个月才回校参加训练,忐忑的心可想而知。每次体训都是辰祥、怀志、斌哥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大家跑完了我还在默默跑圈,之后每次我都提前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去跑,没有强迫自己跑多快,练练耐力也还勉强,只是不想比赛时候拖了队友的后腿。然后那接下来的半个多月,岩壁、岩馆、上弦、后山、植物园、东苑二楼的圆桌,成了重心,空的时候看看圣经。然后咻的一声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在车上的时候我也还是不自信的,临比赛的时候脑子里闪现那天大家在南门合影、挥手告别的身影,为了你们也当全力以赴的。

         3号晚上是一个运动摄像的“培训”,现场播放了孙斌的《重返巅峰》,这个视频之前协会里有推荐过,但即使是第二次看也还是深刻的感受到那份坚韧和信任。回想14年协会雀儿山的视频,像亭毓说的,他们的视频觉得很生活化,当画面已经跳到登顶的时候还有点惊愕。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艰难的时刻值得拍摄,但当喘息都成了奢侈,谁又会想把摄像机掏出来呢?看了下这次赞助的Garmin运动摄像机,300~400刀,有点贵啊~~~不知道之前雪山拍摄用的摄像机可不可以固定在头盔或者肩上,这样应该会好些?不太了解~~~这个之后的摄像可以再研究。

         4号是绳索技术接力和攀岩抱石,技术操作的东西在学校就反复练习很多遍了,虽然很紧张但是在开始正式计时前自己回想了一遍操作流程,准备就绪了才叫裁判开始计时,所以最后没有出什么差错;怀志有点紧张,而之前看岩壁的时候我们都误以为要爬到比较高的位置才拿得到装备,但是爬得比较高反而掉落了,怀志就这么栽在猪一样的队友手里了。接着下午难度赛和抱石,爬过以后我真的是觉得不难的,但是比赛的时候就理所当然觉得“啊,比赛啊,肯定好难啊,万一掉了怎么办啊”然后就白痴的掉了,用了迷惑的小点,辜负了彪赛前的提醒;辰祥还是老问题,在岩壁上横来横去,爬得揪心掉得冤枉,到了倒数第二个点也是很厉害的,以后动作改善下肯定轻松flash掉的;怀志的抱石线只有第一条是正常的直壁,其他都是斜板,动作换了额头浸湿了还是没过,明显感受到他心里很不好受。第一天结果不理想,大家心情都挺沉重的,一直以来逗逼的我这时候也没发挥应有的调剂作用,挺对不起的。不说客观原因,我们三个还是太紧张了,自己吓自己,再一个是以前练习不够,动作不规范也没怎么改过来,攀岩进步空间还很大。北京林业的一个大一女生抱石很厉害,男生过的线她也ok,后面一看介绍,各种攀岩抱石赛的一等奖二等奖新人奖。虽然不是贬低自己有多差,但这天主要还是开眼界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外面世界原来有这么多牛人。之前看着别的队伍基本上都有1个以上的老队员还默默抱怨协会怎么不派老人过来,但后面想想,比赛不全是为了拿奖,尽可能让我们新人交流学习、开阔视野也很重要,但其实真的派一个老队员挺有必要的啊,就当是随行人员也好,稳定军心不说,后面论坛交流啥的也不错啊,三个新人感觉论坛不是交流用的,反而是学习新知识了解新问题用的,比较少有自己的见解,对协会目前的问题认识也不深刻。
   
     5号是定向越野,还沉浸在昨天的低沉中,抱着放手一搏不要输得太难看的心态。后面知道昨天排第三,瞬间有劲了,但和后面队伍的分差都很近,好好拼一把,前五还是希望的。搭帐篷的时候bug在于找不到门厅那根杆的位置,北大的那个帐篷,门厅的帐杆和主要帐杆一样都是要用穿的,不是魔术贴粘,颜色太相近孔太小没发现~~~后面用了6分钟也是醉了,好在没扣分项。定向前三个点是爬升,一路除了爬升就只剩爬升了,后面怀志在做地形题的时候我就旁边趴着喘气~~~爬不动的时候就埋着头数数,怀志辰祥一直在鼓励我,让我注意调整呼吸。后面下山的时候迎面遇到好多队伍,都是在大口喘气艰难的挪动,瞬间觉得机会来了,撒腿飞奔起来。前3个必打点都是怀志辰祥跑前面顺带规划路线,我只管跑,后面选打点之间都很近,三个人按照之前学校训练的那样分配点和线路去跑,到必打点再聚合分配一次,基本没遇到太难找的点,甚至是知道大概位置后直奔点标旗,找到后再核对下地图看对不对。我一开始还停留在前三个点的长距离马拉松状态,总觉得不可能这么近,一路上聒噪的问他们俩“你们确定吗?真的是吗?”,感觉定向我没发挥什么作用,尽捣乱了,他们俩也真是好脾气……觉得学校和植物园那三次定向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是识图跑图、规划线路,另一个也是形成默契、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拉开差距的也就是速度和读图了,像之前训练的那样,上坡快走就好,跑的话很耗体力,下坡和平地加速;要读懂检查点说明图,多依靠大路,读好图了能少走很多弯路,事半功倍,当然还要有两个又帅又聪明的好队友。然后比赛就结束了。
     
          再来说论坛,主论坛是“国内登山形式分析及大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先是清华大学的登山队队长胡文涛发言,他从高校登山面临的困难出发看目前国内登山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登山困境主要是开放的山峰资源过少、可选性差;审批乱、缺少明文规定;登山老队员流失多;高校之间技术交流少、大家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而社会上面向高校的户外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同时高山救援体系不完整。之后是西南交大的陈培钦发言,他们协会12年才创立,起步晚,目前学校采取了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的“三不”态度;北航的王兆丰给我们科普了一下攀登雪山的申请流程和所需资料;之后是山鹰社理事长张墨含发言,他认为高校登山的本质是偏自然体验的社会实践,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费、山峰选择、技术传承、校方支持和人才流失问题,他提到目前国内仍存在浮躁、吹嘘、盲目挑战、缺乏理性和责任的登山心态,选择山峰时应该将欲望和能力相结合,理性进行评估、监督,站在社团的角度去决策,而不是靠个人感情用事盲目挑战。之后是深圳户外运动协会的副会长曹峻和高山探险部部长罗申发言,他们都强调了高校登山社团要摆正社团的定位,别把挑战和山峰高度放首位,在远征的准备过程中学了东西、交了朋友本身也就是一种成长,社团的最大价值是让社员成长,应以体验和教育为主,量力而行;至于大家都提到的校方反对问题,罗申认为这个局面需要我们先找自身原因,当社团成长、能给学校争光的时候,学校自然会被事实说服。但也要注重和老师、其他社团沟通联络,争取老师的支持也是打开学校缺口的一种。

          之后是分论坛,辰祥去赞助、怀志去高校联盟、我去人才选拔与培养。人才选拔和培养分论坛讨论的主要是如何留下人和培养人。山鹰社秘书长说他们部长会成员基本来自于登山队和科考队,社员留下来的原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为喜欢和队友共事的感觉和氛围而留下来,二是喜欢社团的活动而留下来,三是因为责任和想报答协会、老人留下来,也就是因为人、兴趣、责任,并且山鹰社目前因为责任留下来的居多。和我们协会一样,其他兄弟社团也基本上是每次大事件之后都会有不少人离开,地大的一个队员提出要靠社团文化和氛围吸引社员留下来,至于文化建设,我感觉我们会服、会刊、会旗、会歌什么的都有,但是要说到社团的氛围、价值观或者说所有会员都认同的、类似信仰的东西,其实我没什么太深刻的感悟,包括老人的故事、其他的分享什么的也比较少,按道理说这些东西应该是自己查阅以前的资料获得,但是统一的组织有时候还是有必要的,毕竟我觉得这不是个人的需求,这也关乎一个社团、一个组织的建设和凝聚力。就好像大家在运动时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运动损伤,虽然说可以通过个人解决,但觉得协会还是有必要一定时期收集一下大家的困惑、问题,再统一组织解答一下。而不是说今天我碰巧看到这类似的问题了,然后分享一下,这样会觉得很零散。经常聚一聚,开展相关的讲座什么的都是很有必要的,也能让会员感受到协会一个整体的存在,而不是每次都是因为要解决什么事情才召集大家。就我个人来说,冬训之后是有个心态转变的,留在社团里,雪山是一个原因,最主要是出于报答,上学期也算是比较积极,像彪、晓银、斌哥、亭毓、雨笛他们也教了我不少东西,耐心和汗水大家也都是看得见的。但是说,如果很多人觉得在协会里没什么太大的吸引力,不管是人还是事的吸引力,那很有可能就会因为其他的各种原因和借口越来越远离协会,所以“归属感”这种看上去很虚无缥缈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具体怎么让大家感受到这种归属感还要更深入探讨。

           然后说到的是培养人的问题,这是双向的问题,协会要看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而个人也要看自己能发展成什么类型的骨干。对户外,可以简单分为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两者兼有当然更好,但是协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定下的各种考核指标要针对不同的需求来设定,一个人技术不怎么样,但是他能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很有号召力和威望,这个人也是可以留用的,人各有所长。有学校疑惑,有的人很优秀,但当明知道他去完雪山之后不会继续待在协会里干活,或者说他学习了技术就是不愿意教别人,这个怎么办。曹峻解答说看你的资源是否丰富,丰富的话多带一个人其实没太大差别,而且这是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以后不能为协会做更大的贡献,但在雪山上还是挺有用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然是权衡,选择对协会长远发展有利的人选。

   
           之后和辰祥聊天,他说什么时候我们能登一座北大没爬的山就好了,不要都跟着北大爬。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就像雨笛去年户外论坛发言说的:许多社团难以做到“自主攀登”。可以说,“自身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主性”的高低。而“自身能力”,直接由社团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厦门偏于一隅,周围其实也是没太多资源是可以利用的,而技术更为丰富的老人、老老人,之后也会因为工作等等原因离开,远距离的技术传承是很困难的;但北京不一样,户外的气氛很好,也会经常举办各种户外赛、交流论坛什么的,所以在优秀资源走不进来的情况下,协会让我们走出去,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能走出去的人更应该好好抓住并珍惜机会。还有各种周边赛事、岩友会什么的,其实大家也可以考虑,即使觉得自己技术还不行,但就像有的人走南闯北一样,开开眼界、逃离井底之蛙的眼界还是挺有必要的。再一个是“数量”,给世闯说北大真的很厉害,他回复说因为人很多,一开始觉得这是谦辞,当然这真的也是谦辞,但也不是纯粹的谦辞。看山鹰的会刊提到每年他们纳新会有800人加入,这比我们多太多了。人多了自然各种选拔和竞争都会激烈很多,能留下来的大多也都有自己的两把刷子,这也是我们在户外赛的时候看到那么多工作人员,但是随便一个去抱石、上攀,其实看上去技术都挺不错的,这是真话。所以平时活动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其实也是吸引人才的一种。


            入会这半年其实都是在学习基本的东西,没怎么接触过协会内部和管理,所以上面说的肯定有不正确或者不恰当的,也许很多东西并不是协会没有,只是我个人还没有接触到所以不懂。回来后我发了一条状态,说从今以后更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是一件好事,但很多时候结局并不一定像你想的那样糟糕,只要勇敢的尝试,努力了,自然无怨无悔。谢谢陪我们训练的斌哥伯乐彪晓银雨笛亭毓饭桶大脚哥,谢谢关心我们给我们送行给我们力量的大家,谢谢我那两个神一样给力、包容我又时时嫌弃我胖的帅队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5-4-10 12: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我那两个神一样给力、包容我又时时嫌弃我胖的帅队友!

这么评价我么两个看来小橙橙还是很有眼光的
写得蛮值得思考的,还有很多事请需要考虑
发表于 2015-4-10 13: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个小胖的女生已经牛逼XX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7: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辰祥 发表于 2015-4-10 12:50
这么评价我么两个看来小橙橙还是很有眼光的
写得蛮值得思考的,还有很多事请需要考虑

我不会忘记你们俩对我的好和“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3-29 18:56 , Processed in 0.1296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