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我们三个人在战斗,有那么多关心我们的人。给予技术指导的老队员们,陪练的伙伴们,送行的朋友们,北大的xumars……
比赛、技术部分星志已经说的非常详细了,我就不重复了。想强调一点:集训期间体能训练不用太多,技术训练应该占大部分的。一方面是针对比赛内容确实如此(当然可能以后比赛内容不一样了,但技术体能所占比重应该不会差太多),一方面人不会那么累。
关于生活,我们的住处在地下室,招待所准备的被子很薄,对我来说简直…冷…带了羽绒服盖上依然冷…以至于回来后病了一场,莫名其妙。北京的空气相比厦门是很干燥的,刚过去有点干得难受。清明时节,北京早晚还是凉凉的,带好衣服!火车上也可以用,枕头腰枕被子等多种用途。洗漱用品也要自带,这次大晚上出去买没买到,还被黑洞洞的地道吓得不轻…不多说了…哎呀说出来好丢人…就希望以后的孩儿们好好照顾自己,好好适应水土,不要重蹈覆辙……啊,厦门真好!
说说一些思考
比赛的时候,场面很有秩序,工作人员似乎比参赛人员还多,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负责人,而且工作人员素质都很高,不是一问“啊,我不清楚诶”,一般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记得去年我们的攀岩赛,时间安排的比较紧,后面导致很多人不能按照原定计划时间上场参与比赛,当然这可以调整、拖延得到解决,但一旦拖延,严谨的形象就毁了。这次比赛,北大的时间安排是很宽松的,也许因为参赛人员比较少吧,一切基本按照计划时间进行。这种比人多而乱的感觉要好。
山鹰社人丁兴旺啊!记得一个大一的女生,我问她“这么好的假期都不能出去玩,要在这儿累人地当工作人员,不觉得可惜吗”?她说“怎么会呢,我挺喜欢这个社团的”。无悔付出假期,那么多人一起,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呢。
社团要强大起来,主要靠人。如何吸引人,如何吸引心甘情愿乐于奉献喜欢这个社团的人…为什么山鹰社能吸引那么多人而我们却没有?因为不同学校的学生想法不一样吗? 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多元发展,吸引更广的同学们来加入我们。看了星志的总结,感觉挺有道理的,重复的内容我就不说了。我就是觉得,骑行组应该设立,有可能的话,有朝一日我们也可以有“滑雪组(泛指其他户外活动的组)”。不尝试怎么知道呢? ——不要觉得现在还弱,一旦多元,我们的人势必多起来,到时候就不愁没人去做了。
我之前一直觉得协会的钱越来越多,放着也没用,总想着要用它来做些什么。作为一个学生户外社团,我们每次的活动都有赞助,需要购买的装备也可以努力申请得以报销,基本上每年收入大于支出。这样放着岂不成了守财奴了?跟辰祥说起,当时辰祥回答“有钱就存着呗”让我觉得很没意思,但我自己也想不出这些钱可以用来干嘛,也就不了了之了。
圆桌会议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目光那么短浅。我只看到了我们现在正在做、能够做的事情(如此来看协会的钱完全够用),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我们没做过的事情啊。我们还不够啊,我们还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许钱多了就不会那么畏首畏尾了,所以我现在觉得“有钱就存着呗”挺有道理的。我们在做着自己目前能做的事情,正在强大起来,这个过程是要时间的。有朝一日协会会有很多钱,越来越多,可以说是根基越来越扎实,那么能做的事也就越来越多了。至于有了钱以后我们要做什么,我就不发表意见了,太多事情可以做。
这次去北京,本来打算多认识几个人的多交流一下的,但我比较害羞,也不擅于交际,到最后也没认识几个人…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一开始一起去招待所的东北大学的一水同学。两天的时间挺短的,真的。不及时做想做的事就来不及了^_^
东北大学有岩壁,但学校不让他们社团用,真是可惜。比较而言我们学校还算不错的。但和山鹰社比起来,我们就落了一段距离。比赛开幕式北大到场的老师挺多的 “团委副书记王逸鸣老师 ,体育教研部副主任吴昊老师,团委学生团体部部长石长翼老师,体育教研部群体办公室主任钱俊伟老师”。从这大概可以看出来学校对社团的支持了,尤其是我看到了有团委老师。也许因为这是全国的大学生户外赛事,所以到场了那么多领导吧……不过,我只知道,我们学校团委老师如果能爽快地给我们的活动签字同意就已经很不错了!备案周期能灵活一些、审批流程能简单一些就真的太好了!
不过对于此,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越来越优秀——让学校看到我们,才有发言权。
另外,山鹰社如何能请到那些大牛们来参加论坛?如何能与那么多赞助商达成协议,互利共赢?还不是因为强大,有资格被关注。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
写了那么多,回头看觉得似乎又没什么实质性内容唉,但我所想到的就这些了。
借用圆桌会议上的一句赠言
“如果我们把大自然当作向导的话,我们永远不会迷失在黑夜里”。
贴近自然,挑战自我,勇攀高峰
一起加油!
易瑞雪
2016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