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40|回复: 2

[2017年冬训] 2017年冬训领队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8 20: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永远 于 2017-2-8 20:35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7年冬训领队总结

断断续续写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些乱,文也有点长,但都是自己认真敲下来的。
作为领队,我今年主要和晓银一起负责训练的部分,然后先去四川双桥沟,把那边的情况先打探好,协助队长确保这次冬训成行不出意外。接下来就简单介绍情况,分析分析问题。


(一)
前期训练负责老队员的训练。受场地影响,没有办法实际操作,仅限于理论。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复习新队员的训练内容,上升下降,结组,冰坡行走之类的基础,但是时间安排出现问题,没有进行。修路和结组实际进行了,但是效果并不好。之前还安排了一次南太武野攀训练,但是集训的周末都被占了,集训之前的几周周末是百团,翔安一次本部一次,再加上一次天气不好,也没有去成南太武训练。最后考试周去的,但只有祺望、晓银和我去了,结组的时候祺望岩鞋还被磨坏了,也没上。所以,整体来看,老队员训练的效果并不好。


安排老队员训练,目的有两个,一是把新队员训练进行好。新队员训练都是老队员来带,老队员自身掌握的如何,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逻辑有条理的给新队员讲解,都是在老队员训练的时候进行把关的。老队员先把这些基本技术统一好,理解的比较到位,才能很好的指导新队员。二是提高老队员实力。老队员需要进行进阶的学习,比如先锋、结组攀登,以及修路等。这些除了修路我们没有操作过,其他都是会真正操作的,也是需要老队员掌握的。冬训中技术的传承,除了新队员的传承外,老队员也在传承。但是这部分,没有引起重视。不是说没有操作环境就不能学习,在进行实际操作之前,都是要进行理论学习的,但是现在理论学习都没有做好。老队员训练不能像新队员那样,完全由一名技术好的老队员进行完全讲授,更多的是主动学习然后互相探讨。这个过程中,主动学习更多的,并进行交流,是我们今年做的不好的地方。而且,我们在内容的设计上,也有些问题,我们冬训中实际会操作的攀冰先锋建站,拆站,双绳下降等技术,没有涉及,反而这块更应该在理论上先学习好。


反思下原因,除了岩壁拆了,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这个占很大原因外,也和老队员自身的状态和训练安排有很大关系。从我自身来说,自以为这些技术都掌握的不错,也错误的估计大家掌握的也不错,结果在跟新队员讲的时候,完全是凭经验,后来我发现,大家的状态也差不多,没有提前讲一遍,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老队员训练中,我准备的东西也没有很系统,没有整理成比较好的材料先发给大家看,到时候仅仅是自己讲,大家理解的也不好。还有就是冬训的安排,今年集训的时间和百团纳新、12·9定向越野冲突挺大,学校百团的时间安排太不合理,直接影响冬训的开始,12·9也分散了冬训的注意力,同样,冬训也影响了百团纳新和12·9的进行。这三者纠缠在一起,对于人员有限的我们,是很难连轴转的,只会让每个都做得不是很好。怎么把这几项活动更合理的安排,是需要精细的考量的。


(二)
除了集训的训练,就是在四川的训练。四川训练在两个地方进行,双桥沟和大峰二峰本营。鉴于去年的经验,在四川那边进行的救援操作,较为复杂,而且训练效果不好,占用很多时间,于是改到集训进行。而且我觉得,高原徒步的经验反而是我们缺乏的,四姑娘山的优势也在于高海拔的环境,况且大峰和二峰难度较低,对于模拟攀登,进行高海拔训练比较适合,所以在后半程加入了二峰攀登,主要是为了增加徒步量和攀登训练。前期变化不大,还是在撵鱼坝,分成两组,冰坡行走、上升下降一组,攀冰一组。我在跟冰坡组训练的时候,后期根据训练情况,有加入一些其他内容,如何拧锥和打冰洞等,让这组的训练不是那么枯燥,也可以多接触这些基本的知识。


1、双桥沟冰雪部分的训练。
冰坡行走、上升下降和攀冰是我们安排在这里的内容,直接分两组,然后两组互换,两天结束。而我所接触到其他培训机构或是高校的更多的顺序是先练冰坡,再进行攀冰。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是更合适的。而且,撵鱼坝底下那块练冰坡行走和上升下降,不是那么合适,不够很长,而且地形单调,坡度太缓,找一个坡度高一些,高度高一些,会好一些。

还有,从攀冰来说,1天的攀冰时间,太短了,挂2条线,一组8个人,4名老队员打保护,1天下来,每个人爬5、6趟,我们挂的绳子20米左右,也就是说攀冰量就100米左右。这样的量,来2、3次冬训都不敢先锋吧。今年遇到带重大训练的人,抱怨重大带不出来强一些的老队员,每年都要找他。不过他也是很慎重,他说,不爬个两公里,都不敢给他们讲进阶的。今年我们没有请教练,这使得这次冬训最大的危险之一在于先锋攀冰建站,这也是让我坚定要先去爬两天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现在这样练,估计过两年协会又没有可以先锋的人了,而且会使冬训攀冰变成体验式的户外活动。相比于我们,磐石和重大,他们的训练在沟里的时间多很多,他们是5天待在沟里。磐石的冬训要求没有要一起返回成都,因此一些人甚至都要达到十几天。他们训练的内容除了我们在大峰训练的,内容是差不多的,冰坡行走,上升下降加滑坠制动。如此来看,我们2天的训练,其中1天攀冰的安排,是有些短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场地的问题。撵鱼坝这个地方很不错,不仅难度不高,而且冰瀑较长,所以搞培训的和玩结组的,都喜欢来这个地方。我们这次就和一些队伍产生了冲突,新加坡的一个队伍和领攀的一个队伍都是这样,这还是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因为我们先去了撵鱼坝而改去其他地方的队伍,我们也不清楚,毕竟我们每天都是第一个过保护站的。和他们抢场地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次这两个队伍对于撵鱼坝都有着强烈的希望,只是照顾我们,没有过于争。但是这样不是太好,如果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和其他队伍互相照顾会更好一些。我们应该试着开辟新的备用的训练场地。明年再去的话,可以再仔细考察这几个地方,翅膀底下的那段,适合冰坡行走;木梯子,难度跟撵鱼坝相当,但是有些窄,最多2条线;黄龙霸,比较适合大部队训练,但是要走很长很长,对于我们来说,时间比较宝贵,走个1、2个小时到达,成本有些高。

综上,我觉得我们冰雪部分的训练结构可以进行重新调整。现在的模式可能是限于装备不够,所有人攀冰的话场地太小,老队员太少指导不便等问题,这些问题确实是制约我们的大问题,但是在四川训练的话,考虑到冰坡行走和攀冰的质量,可以尝试调整。训练时间可以变为3-5天,第一天,一起进行冰坡行走和上升下降训练,新老队员一起练习。第二天,一起攀冰,找个场地大的,容纳20个人还是可以的,挂3-4条线的瀑布还是挺多的。第三天及以后,分成2部分,一部分带进阶的,一部分接着带新队员。这样可以不必一直在一个场地,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而且增加了攀冰时间。
这里再解释一个问题,攀冰对于登山有没有用。直壁在雪山中确实很少见,即便有我们也会绕开,但是60-70度左右的雪坡,在雪山中是很容易遇到的。经常攀冰,对于应对雪山小范围的较陡的冰川地形,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先锋的训练,对于克服雪山的恐惧心理,进行进一步的修路很有帮助。攀冰,可以很好的建立与冰爪的信任关系,更好的增加冰雪环境熟悉感。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2、四姑娘山训练部分
四姑娘山训练到的有结组、修路、滑坠制动、营地生活、高原适应与徒步、冲顶等,最主要的还是高原环境所能提供的训练条件,对高海拔的适应是很有帮助的。今年上四姑娘山,遇到的问题较多。
高反的队员比较多,而且较为严重。今年在山里多待了一天,共四天三晚,海拔从日隆镇的3300左右上升到本营的4300,再到大峰顶5025二峰顶5276。一般来看,先在沟里攀冰,再进山,对于适应是有帮助的,而且2-3天的本营适应时间也较为充足,但是结果并不那么如意。从沟里开始就有队员高反,祁威、婷婷高反就很严重,而且婷婷两个晚上适应也没有好转,不得已下撤。到了本营,祁威、韶懿、妍萱和田园等几个高反也比较严重。在冬训中高反是很难受的,但是积累了应付高反的经验,对以后高反的应对和心态都会有较好的帮助。

今年四姑娘山没有下雪,去之前已经近3个月没有下过雨雪了,大峰是没有什么积雪的。滑坠制动是练不了啦。修路倒是练了,但是跟学校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草坡上演示,没有办法以完整有效的操作进行。今年在大峰进行的救援操作,也是可以在校内完成的。所以,我们在山里的训练,对于适应高反更有帮助。山里的这几天可以概括为,第一天,进沟建营,第二天,训练和适应,第三天,登大峰转移到二峰,第四天,登二峰并下撤到日隆镇。其中对于没有攀登的队员来说,四天中更多的是在休息。我们来这边,不是像暑假一样以完成登山为目的,而是来训练,这样来看,让部分队员休息是不合适的。最大程度的实现训练效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来,是我们在安排中所应该达到的。

进山和出山,是队伍前后差距最大的时候,长距离的徒步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前后差距大带来的问题也就较多。去的时候,体力好适应好的走的就快,体力差有高反的就走在后面,体力好的没有办法做到照顾体力差的。我出发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仅仅一个收尾是不够的,应该有2-3个体力好的在后面照应。前后差距大,很容易走错路的,马月和洁蓉就走错了,祁威后面也没有走在正确的路上,是我后来回去找他的时候才发现的,不然祁威很可能也不能按时到。下撤的时候,嘉舜带着祁威也走错了路,很晚才回来。
每个人的速度是不一样,但是一个集体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是需要一起走的。我建议可以根据体力分成三个小队,每个小队由老队员带队,新队员选好队伍跟着走。体力好的走在前面,如果有跟不上前面的,就原地等后一个小队。最后一个小队走的最慢,每个人都要照顾走的最慢的。而且体力恢复后不允许追赶前面的小队。让队员走成三批,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走错路的教训是很大的。



(三)
还有了几个问题,接下来单独列出来。
1、攀冰。新队员的攀冰在安全上问题不大,顶绳攀爬,只要做好相互检查,装备穿戴和使用不出问题就可以。更关键的是老队员的操作。先锋攀爬,建立保护站和最后的拆站下降,是会发生危险的环节。从协会活动的角度来看,一切安全为要,不能随意操作。老队员进行这几项操作前,一定要先做好沟通,每一步的操作都要相互熟悉,每一步的操作都要有保障。老队员的训练也要根据能力而定,不能操之过急,今年让嘉舜进行拆站,是我太着急了,毕竟嘉舜攀冰太少,操作很不熟练。今年在沟里攀冰的队伍也发生了几起事故,小的头被砸出血,大的先锋攀从30米高的地方拔萝卜的摔下来。这些出问题的,除了客观因素,主要还是自己安全意识不够,或者操作出现了问题。这两个都是我们要严加把关不能懈怠的关键,后者更为重要,这是基础,不能大意。


2、老队员训练及安排。老队员的训练在冬训中也是很重要一部分,从集训到冬训,是一直延续的。以后的冬训中,要把这部分单独开辟出来,在做冬训计划时,要把这部分当作重要的内容来对待。如果协会中没有足够能力的人来带协会的老队员训练,那么就可以考虑请教练了。这个部分不能少,而且要做好。让老队员在带大家训练的同时,也能学到新的东西,不断进步。
这里,也对训练和冬训的老队员分配提出一个建议,可以专门设置负责训练的老队员,让技术指导这个职位受到足够的重视。把新老队员训练这块专门由技术指导,或者成立技术小组来负责,而不是把后勤装备训练混在一起。然后有关训练或与技术相关的操作,由技术小组及负责人进行统一安排。今年差不多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还没有说清楚,要把这个职务这个部分在冬训中像后勤装备一样,成为一个必须项。特殊情况下后勤和装备在指导下可以由新队员担任,但是技术训练这块,老队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以后冬训老队员必备四职位,队长、技术指导、装备、后勤。技术指导有多人可以组成技术小组,设一名组长。


3、大峰二峰攀登。在进山时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共有19名队员(晓银和婷婷没有参加后半程),14名新队员和5名老队员,找了一名协作。四姑娘山管理中心的管理人员说,我们至少要配备3名协作,这么多人,万一有人严重高反,总得有个人陪着下来,协作陪着下来了,剩下的人怎么办,万一又有人出现了问题怎么办。这个问题让我无法回答,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在山上会发生什么。按照规定,协作或者向导与队员的比例是1:4,我们19个人,按规定是需要5名协作的。人家要求3名,也是合理的。没有办法最后我联系的六哥,当地的协作头,他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一个协作上的山。但管理中心的那个人的问题却一直让我警惕,万一出现了事情,需要下撤,我们只有一名协作要怎么办。
所以,我比较的小心。在安排大峰二峰的攀登时,明知道不是很难,却也不敢带太多的人。大峰时,我、李余、嘉舜和马月要去,再算上向导,带了三名新队员,所以我尽量找体力好的,在队伍中自己能照顾好自己的。对于大峰,我是完全有信心的,去过一次路比较熟,带上带下都没有问题,万一有个严重意外,协作和我都可以应对。大峰的时候,还是很顺利的,大峰时协作带了个另外的女生(不是我们的人),而且嘉舜高反了,速度不快。最后协作照顾那个女生,李余跟着嘉舜,我带着大家,略有跌宕的完成了。二峰的时候,协作、我、祺望和李余,也带了三名。二峰则更不熟了,一次没来过,靠协作带,虽然没有技术难度,但路线长,路略陡,所以也没有带很多。还好,都顺利完成了。现在再来想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多带一些人去试试呢。还是那个问题,我们队伍中有几个人可以起到像协作一样的作用,自己没有问题,还有能力带队员上下。这是制约我们的关键问题。人数越多,不确定因素越大,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保证大家都不出现问题。一旦出现了问题如何应对,是否有能力应对,是我们进行人员安排要考虑的。因此,在能力范围内带最多的人,是我们协会攀登可取的做法,冒险的事情,协会活动不要尝试。


4、冬攀队。今年结束后,我们会存在一个问题,冬攀队到底还有吗。今年在结束攀登发稿前,这个词似乎没有被提到过,直到进行报道的时候才提出来。相比于去年的初衷,冬攀队是变了味道的,相比于去年的实际情况,冬攀队是进步的,向新队员开放,还登了二峰。但是这样的冬攀队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所希望的冬攀队,是一支尝试自主攀登,独立进行登山操作,以训练为主,为暑假的攀登进行技术准备或者为提高协会登山技术水平而进行的攀登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峰二峰根本不能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毫无技术可言。但是冬攀队的存在,对于拉赞助有一定的帮助,所以今年就自然延续了下来。但是我建议,以后重复今年的模式的攀登,不要叫冬攀队了,登大峰二峰的活动,以冬训队名义进行。直到我们有了新的想法、人员和力量,去尝试技术型的山峰,并且真的独立形成一支队伍,我们再称为冬攀队。今年的既然已经有了,就算做第二年冬攀队,以后再有算作第三年,类推下去。只是以后的冬攀队,要真的做出来冬攀队的样子来才行!对于协会的冬攀队,我是很有期望的,这对协会技术发展很有意义,希望有一天冬攀队能够成行。


5、请教练。这次冬训没有请教练,完全是我们自己带,现在来看利弊均有,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不请教练,训练上少了一份保障,我们所接触的内容依然限于我们暑假攀登的水平。安全上也少了一份保障,一名教练的存在,比一名协作的存在更可靠。有教练在,老队员相对压力和任务较小。而且,在与外交流的时候更加方便,没有教练,还是会有人或者机构质疑我们组织活动的能力。但是没有教练,所有的训练任务和安全工作完全由我们来承担的时候,对我们自己经验的积累和水平的提高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独立进行,就对自身有了更大的要求,遇到问题自己就是处理的最终办法,这逼迫着自己在前期做更加充足的准备,做好足够的应对的心理准备和方案准备。还有,省了相当大的一笔花销。因此,在有能力进行攀冰先锋,有过暑假攀登经验并能够熟练掌握基础技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不请教练,不然,请教练依然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6、四川冬训。在上面也提到过了,这里再说一下。建议冬训时间要达到7-9天,3-5天给沟里的攀冰,3-4天给山里的攀登。周期有些长,但是去一次四川,环境是厦门不能比的,要利用好,在沟里的时间,最起码150元3天的户外门票要用完吧。至于在四川那边基本安排,住宿交通什么的,这两年已经巩固的不错了,沟里的书记家,日隆镇的卢老六,我们的行程就可以搞定了。四川冬训经过这两年,我们对四川四姑娘山那边的情况已经完全摸清了,但是在四川训练的模式,我们依然需要去探索,不断做出调整,直到成为成熟的训练安排。


就这么些吧,断断续续的写了出来。三年冬训,一年跟一年不同,大一做装备,算是入门了。大二做队长,第一次来四川,学到了不少东西,信心是建立了。大三做领队,同样是组织者,关注点变了,对训练的细节的东西思考的更多。对于协会,对于冬训,我一直充满着期待,希望徐妈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7年四川冬训领队总结-侯星志.doc (142 KB, 下载次数: 1)
发表于 2017-2-9 08: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以后冬训的筹备工作还可以再早一点,12月一过大家都很忙了,计划赶不上变化~
发表于 2017-2-10 12: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认真的总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4-26 19:35 , Processed in 0.1501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