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67|回复: 8

[2017阿尼玛卿] 2017阿尼玛卿登山队宣传总结,小议前站与修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4 1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ummer 于 2017-10-8 15:47 编辑


会徽.jpg
宣传、前站和修路
协会活动中职务分工的传统由来已久,暑期活动更是如此。参加过多次活动,也曾抱怨过这个很烦那个很烦,如今再写总结便想说,活动的各项职务,或许没有什么难与易之分,也不一定是你想或不想,更多的可能是合不合适,能否为这次活动服务。在雪山面试时被问觉得哪项职务最适合自己,思前想后……还是说“宣传吧”,那时其实感觉很多职务都有更合适的人选,内心对各项职务都没多大信心,我负责的宣传现在想来也做得不够好,总结就直面这个坑吧。不过除了宣传,还想再聊聊前站和对雪山技术的小看法。

1、宣传部分
考核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公布了各自的职务。职务一宣传,职务二抒情队记,主要职责负责队伍微博与微信工作,完成大部分宣传文案。当时解释是我的抒情队记职务主要为自己的宣传服务。
首先说说宣传职务做了什么。集训刚开始结合外联的赞助需要,写了宣传计划,主要是集训期间的,因为山里网络不好基本没法发东西,所以想集训多发一些主要为赞助服务。后期的计划也粗略做了,实际执行后来有所变化。微信当时是计划集训期一周一篇。实际做的,出征仪式前,2017阿尼玛卿主题微博21条;出征仪式预告1条,新闻稿一篇;前站出发至攀登结束,零散发了7条;攀登结束至图片展前的回顾12条。微信出发前共发了5篇,包括出征仪式新闻稿、队员介绍、高特特别篇和两篇登山队的;攀登结束至图片展前会有一篇新闻稿和三篇登山队故事。后期微博、微信都还要跟进图片展和报告会。
再说说具体执行时的问题与建议。宣传计划是图图叫我写的,其实冬训做外联时也写过,其目的一是给商家一个粗略的宣传保证,二是督促宣传积极按计划执行。所以其实还是有必要的。在写计划的时候也有看和赞助商的合同,和外联沟通调整,图图本来还说可以把计划的任务分配给士统、林枫,只是我觉得他们也都忙,就没分配。只是后来感觉自己对发好微信没什么信心,最后队员介绍和高特特别篇还是完全由林枫完成的,而且那篇队员介绍可以说是非常棒了,浏览量两三天就破千了(协会的大多数推送最后能达到500阅读量就不错了),所以攀登结束后,篇登山队的也托付给林枫了(给这位多才多艺的奇女子点赞赞赞)。最后一周登山队的让书睿帮忙,自己或写或找了大致的文稿。这里其实就显露出我个人的一个问题,不论是发掘登山队内的小细节来写文案,还是在微信编辑排版上,都感觉自己不够细腻,难以胜任,我也多次和书睿说不知道写什么,从自己发第一篇的时候就觉得无从下手,写了一些东西但最后还是用日志来凑了。这是我的个人水平有限,在此检讨,不多赘述,也感谢林枫、书睿的帮忙,感谢图图老想着为我分担要说可以总结出的经验,以后找个情感细腻、会写故事的人做宣传吧/捂脸哭。因此的话,对于推微信的建议,篇幅不要大片文字,四五百字即可,注意排版,图片尽量用自己的(图片有版权)多想想阅读量和赞助商吧
至于微博,之前一直有发,虽然不能说质量如何,但至少发得还算得心应手,也知道赞助的要求,所以其实感觉自己做宣传主要就发了微博。发微博现的问题,一是在赞助回馈上,一是在图片上,其实二者也相互影响。微博的赞助回馈功能,一是通过提及@赞助商,可以有软广的赞美;再就是通过放商家的产品图。通过协会微博给商家打软广,最好是能润物细无声,惭愧的是我自己也没做到,最后广告太硬、太多的呼声不少其实我自己发得也挺无奈的,还去查软广与硬广的区别、怎么发软广,只是最后还是觉得无心经营(检讨自己当时的小情绪)。现在总结,个人观点是,要么把软广写得恰到好处,要么就直接鸣谢赞助支持算了,否则那种强行广告是否会反而降低微博的质量呢?不过为了赞助商还是鼓励软广。此外图片的问题,偶尔会有发微博找不到合适的图,当天活动的图或赞助照。发微博基本是根据当天的活动来发的,有时体训或技术训练也没人有心拍照,拉练累时也让人不想拍,更别说赞助照,赞助照多放自然有利于赞助回馈。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发微博的人自己用手机拍一些照片,想拍一些好看点的赞助照就找摄影帮忙,宣传自己多上心,摄影也应有拍照的意识,毕竟有时各个职务相互影响。
以上是我作为宣传职务涉及工作的一些总结,还想说说出征仪式、图片展、报告会这三个相对较大活动的宣传。可能因为去年骑行经历过出征仪式所以心里便没有太过紧张在意,就觉得听负责人安排,和去年差不多的来。只是后来有人再次提到“出征仪式的宣传不够、宣传要好好搞”,才让我又思考了一下宣传。
先看看出征仪式做了哪些宣传工作,涉及的有宣传组和联络组。宣传组有海报、群邮、QQ群、微信、微博,联络组有邀请校领导老师、记者、赞助商、户外人士、老队员、兄弟社团等联络记者、厦青、广播电台等平台发新闻稿。这些是出征仪式策划上所涉及的宣传,宣传组五项是常规的,协会稍大的活动都可以有,宣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海报的数量和贴的时间、群邮的转发量、QQ群消息刷的量、微信的质量和提及的程度、微博的数量通过邀请函邀请的六项本身也是对活动的宣传,效果当然是来的人越多越好联络发新闻稿的校内校外平台,宣传效果取决于最终发稿的量,自然多联络发稿的机会越多。
而我作为登山队宣传职务只参与了其中的微博和新闻稿的修改及配图负责人挺为我着想的,总结的话,微博可以发三条倒计时、新闻稿可以再及时一点,当然现场照片也得及时新闻稿微博提前联系兄弟社团帮忙转发,@他们。微信是参考往年的用两队的队员介绍提及,当初图图把策划发出来也没人提意见只是后来总结会上才有人说出征仪式这样的大活动应该单独推一篇预告。而其他部分的宣传是否到位呢?群邮是否转发到各院?校内外发新闻稿的平台有几个?出征仪式的总结貌似没有,估计可以看图图的总结。
我写出征仪式一方面是想反思一下我们的宣传,一方面是想说整个登山的宣传好与差不只在于宣传职务,宣传职务其实主要只是做了前面总结的前期和后期的微信与微博,出征仪式、图片展、报告会的宣传对整个登山活动的宣传而言也是很大一部分,而这有赖于三个活动的负责人和被安排相关任务的队员。
现在反思我们的宣传,个人觉得整个登山的宣传主要可以有这几方面:宣传职务长期负责的微信与微博(现在觉得微信内容发到8264等户外网上也可以宣传职务负责)、三个活动出征仪式、图片展、报告会的负责人负责的更广的宣传、摄影摄像的图片和纪录片、抒情队记的文字。其中又以前两个方面为主。
其实之前听到有人说“宣传要好好搞时”,我的反应是诧异与迷茫,我们的宣传还能怎么好好搞呢?现在我的答案大概就是:完善以上几个方面,其中第二个又可以根据上面说的宣传组和联络组的工作细化。出征仪式和报告会基本上是一样的模式,从现在来看,有人觉得媒体或其他校内微信平台发我们的稿子发得不够,这可能是比较显而易见且效果较好的宣传方式,而联系发稿这次主要是外联在负责。后来图图有统计校内外有哪些平台可以尝试联系。说到这其实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联络没做够,所以还是完善与细化的问题,负责人要跟进监督。
单独说图片展,从宣传来看,图片展的图片展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相信很多会员都是被图片展吸引而来的。所以虽然图片展没有新闻稿,但它的宣传效果会很好,值得重视。
至于可能的改进之处,一点是联系校内微信平台发的稿子可以不仅仅是新闻稿,可能有的的平台它就不想发显得官方的新闻稿,但可以是介绍登山队的文章,可以提前联系。二是可以考虑同时做成实践队,登山队不变,当然这可能需要掺杂一些稍带学术性的东西,但是目前来看学校对实践队的支持明显比单纯的登山队骑行队高,如果作为实践队,不论在资金上还是宣传上,可能学校提供的便利都会多一些,而我们的赞助也不会受此影响。在夏侯老师来本营时,另一位老师就有说到这一点;骑行队的一条微博以实践队的名义发出经厦大官博转发阅读量一个半月达6.7万。当然实践队又会有附带的其他工作。我个人觉得,如果在保持登山队的名义下只是附带实践队之名,倒也无妨。有人也曾想登协能不能有科考队,那何不从实践队做起呢?第三点,现在翔安图书馆可以为社团提供一些办活动的机会,如果摄影拍的好照片足够,我们要是能在图书馆办摄影展,宣传效果应该会很不错。最后,这次雪山新闻稿写好登顶与未登顶两份还是有必要的。                                                           
宣传差不多啰嗦完了,最后想说,总结年年写,但任何事情想做得更好都得付出更多精力。

2、说说前站
这次雪山还作为前站的一员参与了前站的工作。前站五个人提前三天到达西宁,做了登山注册、包车、部分物资购买等工作,三位雪山老队员两位新队员,人数和时间也挺合适的。我作为新队员参与其中,本身没去过雪山对在山里是个怎样的状态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前站要做的工作也只知道大概,所以从刚开始其实想的就是体验一下跟着帮帮忙。主要的工作雪瑛的前站总结里对这些应该都有写。
我主要参与了媒体的联络和本营物资的购买。联系媒体我主要通过网上查了西宁几家主要的报社,从网上、报纸上找了一些电话和邮箱,打了电话最后稍微有点用的结果就是加了一位西宁晚报的人的微信,说之后把新闻稿发给他,也没说一定会刊发。其他的结果我是准备通过之后把新闻稿发到那些找到的邮箱广撒网,后来图图说青海的媒体联络她做了,就把我找到的邮箱都给她了。最后“憾未登顶”的结果有没有媒体发我也不知道了。其实联系社会媒体发新闻稿的困窘之处在冬训的时候也遇到了,媒体不一定会发,我们的活动是否有让他们发的新闻价值呢?只能说为了宣传去做撒网的尝试吧。
本营物资购买所幸有辰祥跟我和李纳一起去,否则好多东西都不知道怎么买。本营物资雪瑛列了清单,然后我们去找那些东西,个人感觉这事比去登协弄登山注册还麻烦,因为所需的东西太零碎,有的东西平时还不怎么用,比如说发电机火花塞、机油、老虎钳、榔头、火柴、铁丝、电线、防雨布、煤气灶、竹扫帚等等等等,看着就感觉头大,买这个干嘛用啊?买这些量合适吗?真能让人纠结。有些东西还不知道该到哪去买,只能从这家店问到那家店东奔西跑。这次的话东西主要在五金店、汽配城、小商品批发市场买到了。火车站旁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超级大,简直包罗万像,如果再去西宁,买这些东西就首选那儿了,由于是批发市场价格还便宜,唯一的缺点就是离我们的青旅略远,买了一堆东西不好拿。
至于上面说到的东西的用途、用量、去哪买的问题,我觉得列清单时最好还是能再详细一点,写明用途,比如火花塞是给发电机备用的、竹扫帚是做路线旗的、铁丝是用来挂东西的。用量考虑够用、有备用、节约、不要增加太多负重,这些在列清单的时候就尽量考虑好,买的时候就会简单很多。当时买煤气灶时没想到煤气管要有备用,第二天又去跑批发市场还是让人有点不爽。但备用也应尽量合理,多了不节约且增加负重。当然,不同的山肯定会有不同的情况,所以也只能尽量考虑清楚。
不知道去哪买的话就多问问当地人吧,想当时和士统去买扫帚,好不容易瞄到有人用竹扫帚扫地,问了后说在五金土产有卖,虽然后来还是在批发市场买到的,但可见问人还是挺有用的,鹏飞雪瑛找了一下午的打铁铺也是辰祥问五金店老板后找到的。还有就是有些东西有一定规格,比如高压锅锅圈,清单上最好也可以写好。
另外想说“本营管理”,到了前站才知道有本营管理,到了本营才知道是士统负责,其实觉得本营管理的人可以从前站中出,本营管理的东西也由本营管理负责列清单、安排购买,但这些东西的运输还是算作装备,由装备负责。
感觉此次前站还有一点不足就是任务、分工不够明确,这可能就会导致效率不够。比如购买本营管理的物资之前没有明确是前站的任务,所以有时就说等大部队来了再买吧,然而等大部队来了最后还是前站熟悉路和店的带着去买齐的。所以在任务上,我觉得辰祥说的“前站能做的就尽量做吧”还是很有道理的,除了后勤其他的应该都可以买了。分工的话,我觉得前站的有些任务可以大家一起去,也可以分工完成,提前分工就可以提前熟悉自己要做什么。

3、修路与技术
这次雪山还有幸参与了协会首次自主修路,这次攀登算是基本达到自主攀登所说的不依赖教练修路,攀登计划及修路、运输均由登山队队员完成,虽然没能登顶。自主修路作为技术突破,以后或许可以传承下去,我作为A组成员参与整个过程,也简单聊聊自己的体验与想法。在侯老师的队长总结里,肯定有关于攀登的更丰富的信息。
28号下午第一次上雪线,时隔半年再次穿冰抓上冰面,步法什么的只记得法式的外八全脚掌入冰和德式的前齿入冰,不过上冰了其实就是顺其自然地走。因为下午会开始修路,而自己对集训时听的也只有大概的印象,所以教练、星志和嘉舜上去后也赶紧跟上,想看一看记一记那些操作。
判断为冰面,冰镐清理冰面,拧长冰锥做永久保护点,扣锁。路绳一端用编八穿过锁和上一段路绳,绳圈大,可以留约三四十厘米长,用雪掩埋。路绳另一端打双八,绳圈小,能扣锁就行,扣到修路者的确保环上。保护者从修路者一端用八字环保护,根据修路的速度给绳。两人通过对讲机沟通,约50米后做临时保护点,路绳余下1~2米时做永久保护点。修路者扣副保、扣路绳,保护者解除保护,沿绳上升。(原本连在修路者身上的小绳圈扣到保护站后好像也是要调成大绳圈的……求路过的指点)
判断为雪地就用雪锥,雪锥有槽的一面向上,竖直向下用冰镐锤头打。打到感觉很难打下去才算结实,如果感觉很轻松地打进去了,那可能也很容易拔出来。
雪锥的使用上,这次雪山只用了竖插,挖T形槽横埋的用法没听教练提过,也忘了向索多请教。雪锥留出的是绳圈,如果不留锁在这,应该是路绳和绳圈相连。这在冬训和集训讲的都是水结,但教练最后还是说八字,可能不同的教练用的也不一样(其实感觉上还是八字牢固,但水结简单)。
拧锥的方向,之前冬训教的是垂直冰面,此时教练强调的又是竖直向下。个人觉得,如果是攀冰,坡度八九十度,自然应该是垂直冰面;雪山上是更缓的坡,如果冰面清理出一个小平台,垂直冰面和竖直向下就差不多一样了。如果不清出平台,锥竖直向下如果发生滑坠,锥下方的冰应该比上方的冰受到更大压迫,垂直冰面的话锥上下的冰受力应该会差不多;但如果冰足够结实,竖直向下又应该会更不易沿坡向下拔出。雪锥大概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有些操作细节,譬如连接保护站的八字结绳圈要稍大、路绳余下1~2米时停止,其实我也说不清道理,当时只看操作也未曾细想,现在回想才觉得有点一知半解。近日在岩壁又挂了三次绳,和修路相似的是,两者都丝毫马虎不得。但其实说起了,我挂绳的次数总共也就五六次,修路总共也没超过五百米,这些操作都还远未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所以对这些所谓的技术仍旧没有一份胸有成竹的通达感。此外,再回到修路,其实相较于对雪山上修路过程中需要作出的一些判断,譬如走哪里、能不能走、怎么走,这些有赖于经验的东西,远比操作复杂,而我们还远远不够。就像我们在山上被裂缝所阻,面对横切下未知的雪原,我们只能望而兴叹。虽然阿尼玛卿被称为技术型雪山,但我们还是没有足够的技术来克服这座技术型雪山给我们出的难题,我想这是事实。雪山之后再看山鹰社攀登的一些资料,更加感到我们相距甚远……
雪山上下来,从换鞋处往低C1最后150米路绳的修路体验一直让我念念不忘,那时的感觉,非常好!言语匮乏难以言表,我想就是那150米,让我真正爱上了雪山,是那种攀登的感觉,而不止是流于表面的景。但正如上面所说,我们还远远不够,只摸到了攀登的门槛。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协会能走多远。或许来日方长,或许还可以有第二座第三座雪山,让人满怀期待。


阿尼玛卿02.jpg


对内模板.png

2017阿尼玛卿登山队宣传总结,小议前站与修路.docx (146.83 KB, 下载次数: 9)
发表于 2017-9-14 13: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是图片展还是哪一条微博厦大官微转了,阅读量好像9.1万吧,虽然去年其他微博多数阅读量只有几千,今年发的暑假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破万的(今年微博转发做的比去年好是明显的,质量是不是比去年高我觉得也是,但就不一定了),但是那一条被转了整体阅读量一下就增加很多。去年129的时候小厦推了一篇微信,阅读量也有1万6,我们自己微信比去年进步了很多,两篇都近1500(翻了一下公众号,阅读量近几年是一直在进步的,只是增加不算快),但还是不如得到小厦的一篇推送。另外那些乱七八糟的校内公众号虽然每个的阅读量多多少少跟我们也差不多处于同一数量级,但架不住号多,像竹蜻蜓那样每个号转一遍累积起来的也是很多的。此外学校宣传部下属的什么新闻中心啦之类的东西我们应该都联系一下,清华学校的新闻中心有好几篇山野登顶之类的新闻,而我们的“厦大新闻中心——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网站,厦大新闻展示平台”我不清楚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反正我自己以前从来没想过学校这些官方的平台),但人家事实上不是对我们完全没兴趣的,有一篇晓银的,还有一篇辰祥的专访。虽然这样的平台可能阅读量不大,但是很官方,对提高我们在学校眼中的价值应该很有用。

能真正爱上雪山我是羡慕的
发表于 2017-9-14 22: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吓大的小鹰 于 2017-9-14 22:12 编辑

关于技术操作的细节感觉可以理清楚一点。然后有了这次的开始,其实之后可以有更多的实践了,包括冬攀的选择也可以更丰富。多去创造机会吧。
我觉得像是登山以及攀岩作为这个运动,最最核心的魅力还是在于这些能够让你无比专注,进入忘我的瞬间。之前听说有本书叫做《生命的心流》,作者把进入到这种状态,叫做flow(心流)。当你在修路时,在攀登时如果进入到了这个flow,真的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发表于 2017-9-16 21:1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遥华,答应我的一周之后发队记,听到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0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Lexie 发表于 2017-9-16 21:13
遥华,答应我的一周之后发队记,听到没有!!!!

突然有了不得不写的动力。。看在饼干的份上
发表于 2017-9-18 1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宣传方式——拉萨西宁都有新华社分社,有专门记者负责体育新闻,而登山是当地最重要的运动。所以只要联系上相关记者,进山前就可以发一篇,登顶更是没得说。新华社不只是一家媒体,而是新闻批发商。一旦新华社发了,会有很多全国各地媒体转发。我当年骑车经过西宁,无意间结识了新华社记者,因而才一炮走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路地方媒体就甭提了,以至于回来后一年走到哪都有人说看过或听过我的新闻的。今天,传统媒体有些式微,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建议把联系当地新华社作为每年宣传负责人的一项基本任务。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00: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cockz 发表于 2017-9-18 11:34
传统的宣传方式——拉萨西宁都有新华社分社,有专门记者负责体育新闻,而登山是当地最重要的运动。所以只要 ...

老大指点受宠若惊!来年会试着这样做一下。
发表于 2017-9-28 15: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去和大家分享外联注意事项的时候,就很惊讶于你们的计划量了,而且任务大多还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无奈劝阻无效。后来想想,有些事情,不论是协会的、还是生活或学习中的东西,“前人的经验”说得再多,成效也不会太大,该碰的壁,也总要碰一碰,才懂。但万幸的是,你已经意识到现有的问题了,这总比什么都不懂,好太多太多了。
    赞助回报工作,永远,不可能,是那么,一两个人能做完的,记得我们是一个团队。有些事情,比如挑照片、写稿子、联络媒体,这些事情如果一个人来做,总有资源枯竭的时候,而且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是一个团队换着人来做,每个人三言两语,也就可以凑成一篇很有意思的推文。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要学着去利用~利用别人的优势、别人的资源和想法。而负责人本身,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注意哪些方面还欠缺、可以怎么改进,每周任务的侧重点是什么,这个任务找谁帮忙最合适。
    这些东西,说出来很容易,道理也都懂,但还是经常陷入树木、不见森林。如果觉得对现状不满意,自己一个人又很力不从心,那就找你信任的或者有经验的人聊一聊,多一个人出谋划策总比一个人挖空心思好。不然慢慢磨掉了激情,协会又要损失一大人才了
    现在拯救也还来得及,好好计划分配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也欢迎随时咨询
发表于 2018-4-15 17: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冰雪坡修路的技术操作并不复杂,修上200米,就能反复操作好几遍,想不记住都难。不过确实如你所说,对路线的判断与选取更重要,但却又有不少难以言表的东西在里面。而且这里面最好再多考虑一下天气和队员的能力、状态。今年作为老队员再修路,可以有重点地去体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17633号-1|小黑屋|手机版|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GMT+8, 2024-4-29 04:09 , Processed in 0.1102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