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没有如果 于 2025-4-6 17:51 编辑
加入登山协会以来,这是我第三次踏上徒步旅程。前两次担任摄影摄像的活——既因为贪恋光影定格的魔力,更因觉得写抒情小文章和写论文一样麻烦,交完照片就立马开溜。 上学期深陷论文泥潭,体训通知在手机里积了灰。直到新学期伊始,当我在图书馆盯着论文修改稿时,忽然瞥见窗外的樱花树抽出新叶,才惊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看外面的蓝天了。论文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生活不能只有论文。于是我报名时特意选了难度最大的线路,像是要报复性补偿那些被文献囚禁的日夜。 当第一缕晨光投射在大地时,我们便到达了指定集合点。山径是条素色丝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石阶上覆着苍苔,像被岁月反复摩挲的旧书扉页。进山之前是一段柏油路,我们带着魔鬼与天使小游戏的挑战,踏上了野人谷的徒步之旅。 为何出发? 在书海中徜徉了十几年,从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追逐很多东西,唯独忘记了坐下来好好了解自己,我是带着打破舒适圈的目的加入登协的。初见登协,是在海韵学生公寓门口的摆摊,我被登协活动的照片深深吸引,最初我想加入南强骑行队,后来发现骑行里程过长,遂作罢。为了锻炼身体我积极参加每周二和周四的体训,当体训圈数由五圈增加到九圈,当我一点点提速跑进了六分三十秒,我惊讶地感叹原来自己能跑这么远,对自己的探索又多了一点点。正如《强风吹拂》里说的那样:踩在脚下的跑道,迎面划破的风,在这一瞬间都只属于我。正因为生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才需要干一些具有确定性的事情,爬山就是一件,因为终点就在那里,走就完了。在体训了几次之后,我出发了。 途中一点点感受 在行程中,我采访了一些同行的同学,对这次徒步的感受如何,他们的回答是“累”“很累”“饿了”之类的,但当我问及下次还来吗,同学们说的都是“还来,很好玩”。我想大多数人第一次出发迈向山野应该或多或少都带有逃避心理,逃避学习上的烦恼,逃避生活中的压力,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真正做一回野人。最初我想通过徒步达到身体上的疲惫,身体累了大脑就停止思考论文创新点了,我就能好好睡一觉了。 登山杖戳进腐殖土的瞬间,忽然想起导师总说"学术是场孤独的攀登",可我明明有十多个同伴啊,爬山并不孤独;碎石在鞋底发出细响,比文献综述里引用的数据更诚实途中感受,登山鞋碾过风化岩的脆响,竟与熬夜改论文时咬碎咖啡糖的声音微妙重合,可眼前这条野径分明分岔出无数可能:有人踩着溯溪鞋去捞水潭里的小鱼,有人爬上石头摘了一朵路边的小花……虽然我们有共同的终点,但是并不一定每个人走的路线都是完全吻合的,这不就如同每个人的人生吗?每个人都能在沿途收获快乐,只要敢于出发。 从小学到大学,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是单一的,我不断用一场场的考试来证明自己,但是并不是每次都如人意。走了很久才来到这座山头,却发现生活根本没有上岸一说,过于看重终点容易忽视沿途的风景,有时候需要适当休息抬头看看风景,最好的山头,就是当下。 最后一点点 之前不愿意用护膝,觉得自己可以通过锻炼腿部肌肉达到保护膝盖的作用,但是过程有点慢。本次旅程我用上了护膝和登山杖,在工具的助力下,上陡坡和下陡坡都还算轻松,回来之后也没有明显的肌肉疼痛感。一定要积极借助工具,我承认没它我确实不行。 队伍里的小伙伴好有意思,几次爬山交到了好朋友,很开心。 写到这里断片了,本次抒情到此结束,希望大家都能在徒步中找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