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丰 于 2018-3-23 15:12 编辑
在讲正事之前,想聊一些别的。就我个人而言在公开场合发言是一件及其严肃的事情(尤其是以文字为载体,在网络时代可能流传很广的东西),大到演讲小到一条朋友圈,如果讲话不谨慎,白纸黑字是会留下很多问题的。所以我一直把“在协会论坛发帖”看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会屁大点事就发个帖,但是胡嘉舜同学成功的把我这种观念给改了。
论坛这么安静的吗!
http://xiadadengxie.com/bbs/foru ... =2317&fromuid=49025
(出处: 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论坛还是需要一些些活力的,搞得太严肃不是一件好事,大家多多论一论也挺好的。(不知道huegg会长大人看到我如此响应他的号召会不会感动得流泪)所以才有了这个题目【如何看待协会的“去山鹰化”?】(纯粹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大家可以更贴讨论)
事情起源于今天,不已经夜深了,那大概就是昨天吧!宣传部的一篇推送中写到: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叫XUMA(徐妈)呢?记住啦~协会的中文名叫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英文名叫Xiamen University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鹰穿着印有“XUMA”字样的会服走过,身后一小孩突然脱口而出大唤“徐妈”,说者无心,但“徐妈”二字却也很贴切,时间久了,相信小鹰们也会慢慢感受到徐妈带给我们的家一样的温暖。因此协会人也经常自称XUMAr。
后来在会长嘉舜的提醒下去除了“鹰”字:嗯,不管怎么改,把鹰去了就行。 我在群里说:“你觉没觉得我们现在的“去鹰化”,与韩国、日本“去中国化”很相似,一开始都是借鉴别人的,后来自己有了一些发展就开始去除别人的元素了!”(心里对去除鹰和不去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赞同或者反对态度,只是觉得二者很相似) “一时间没觉得类比有没有不合适,但我不觉得日本和韩国“去中国化”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如果我们说,“鹰”是我们发明出来的,北大你凭什么用,才是问题。” “关于凯峰的想法建议至论坛,就不仅仅是部长会这里几个对此事没有太多想法的部长理事可以参与讨论了。而且如果能形成定论共识摆在论坛里给所有人看,以后我们不管是去除还是不去除,做起来都更有底气” 于是才有了此文:
众所周知,协会老人喜欢自称老鹰,新人也有自称小鹰的。在协会论坛搜索“鹰”字,会跳出好多相关内容,其中还有老鹰之家的板块,但是登协本身和鹰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我们自称“鹰”,后来之人不明所以,像我还有写出“铁打的徐妈,流水的鹰”这类感叹!其实这些鹰的称呼与北大山鹰社有很大关系。老大说: 当时协会初创,很多东西都很匆忙。不少文件都是参考山鹰社的。
我们的协会组成构架:理事会、部长会、部员、会员……基本都是参照北大山鹰社而来,他们有三大部:装备部、宣传部、资料部;六大处:训练处、野外处、交流处、赞助处、媒体处、攀岩处。我们有一室(办公室)四部(装备、外联、宣传、资料)四组(体训、野外、定向、攀岩(当然也有人纠结要不要新增骑行组)),可以说几乎整个中国高校学生登山社团基本都是以山鹰社为蓝本,详情可以查看:
从山鹰谈起
http://xiadadengxie.com/bbs/foru ... d=767&fromuid=49025
(出处: 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因为山鹰社有老鹰、小鹰的称呼,于是厦大登协也有,至少在我2014年进协会的时候,当时雨笛就以吓大的小鹰为名。后来慢慢开始出现了我们继续自称老鹰和小鹰是否有不妥的争论,我现在没有找到确切的文字资料(应该是在论坛某处吧),目前无法明确是谁提出的,但是好像大家都有一种要“去山鹰化”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好多人还是会情不自禁的自称“鹰”,只有在某些重要文字宣传时,好像想起点什么,觉得要把鹰去了,平日里似乎并没有多大介意老鹰的称呼。我在这里重提,是希望把这个事情定下来,就像关于“南方第一家”之争一样:
喊一嗓子——为协会简介正名
http://xiadadengxie.com/bbs/foru ... d=563&fromuid=49025
(出处: 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现在我们的百科词条已经改成了“是中国南方成立较早的”,之前的“南方首家”我们有做过详细的讨论,主要是针对中山大学登山队和南京理工大学登山队,在时间节点上,他们确实比我们稍早一些,所以后来就改成了“南方成立较早的”。但是在宣传效果上可以适当修辞一下:厦门大学登山协会是中国南方惟一一个连续十年以上每年暑假组织攀登雪山的学生登山协会。 关于老鹰与小鹰的称呼!我个人觉得去除也没什么不好!在一个组织发展的后期过程中势必是要撇开一开始所模仿的对象的,就像一个歌星出道,一开始可以唱别人的歌,但是最终还是要有自己的原创歌曲的。只不过目前没有合适的称呼去替代老鹰与小鹰,叫老人与小孩觉得有那么一丝别扭。正好嘉舜有一超级大水文
老徐都去哪了?
http://xiadadengxie.com/bbs/foru ... =2331&fromuid=49025
(出处: 厦门大学登山协会论坛)
那么我们不妨就叫老徐与小徐吧!在语言上有了好的替换对象,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顺利得多。同时也希望大家提出其他更好的称呼。
此外一点要说的是,虽然我们不叫老鹰与小鹰了,但是山鹰社在早期对我们协会成立阶段的帮助是应该记住的。这是谋哲在【从山鹰谈起】一文中写到的: 说到山鹰与我们,还有很长的历史去讲。每当翻看协会早期的资料时,我都感动于老大张宏宇的敢想敢做与锲而不舍,更感动于他细腻详实的笔触,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录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26]。文章里提到刘炎林,也就是大家称呼的“大牛”,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独特的魅力所倾倒。他正是当年希夏邦马登山队的队长。其实我很难想象老大是依靠什么力量让大牛这样一位“大牛”义无返顾地关注支持厦大登协,在冬训中担任我们的教练直到2011年。大牛是一个极为细腻和善于思考的人,而且他的文字会让别人陷入深深的思考。另外一个小插曲,记得我们2010年冬训队出山后,上了地铁后我们都已累疯了,大牛竟然把登山包往车厢上一靠然后坐在地板上看书。我们与山鹰的友谊从未断过,但早期的友谊更为单纯和坚实,其实希峰山难中的好几位逝者都曾经帮助过我们协会的创立。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2012年9月,希峰山难发生10年后,大牛和已经毕业的厦大登协09-10年度会长赵凯一起去希峰脚下,为长眠于希峰的五位队友/前辈树立了纪念石。赵凯照片的注释是“当你真正做了一件可以被记住的事情”[27]。
我们与山鹰社的友谊还是需要继续维持的。协会自2016年开始去四川冬训,这在技术层面是一件好事,川西有更多丰富的冰雪资源可供我们利用,但是从与山鹰社的交流来看似乎就少了很多,毕竟住在北大岩壁之下的场景,至今还让我觉得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去2015年的冬训。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一年四川、一年北京,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想法,具体还要理事会讨论。 有时候我觉得有想法还是要说出来,不管对与错,提出来以后大家可以讨论,可以互相进步。对于今年理事会有明确每位理事分管什么职务,我觉得就是一种进步和改革,不枉我去年在某次部长会提出“理事分管”的设想。
PS:对于谋哲与雨笛这样的大佬我一直是奉为偶像级别来膜拜的,就只看了他们的帖子,就觉得气场强大。后来还死乞白赖地非要查清楚谋哲是不是姓谋,后来大失所望,他全称 谢谋哲;以前经常打错雨笛的名字 雨迪 ,后来被说了一次之后,时刻都要检查一遍是笛子不是迪拜。谋哲没有见过真人,只看过照片,觉得是像姜文一样的汉子,雨笛看起来挺温和,人畜无害,可是总觉得他的文字里充满杀气,每次评论我的帖子都是补刀。没办法谁让他是大佬。
|